郭吉清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中心小学 410100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科学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科学情境能在直接聚焦科学主题的同时,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打破学生已有的科学认知或知识结构,从而激荡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身临其境,融入科学情境。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联系生活实际,科学教学应当从趣味科学情境,开始一堂科学课的学习。如何使科学课趣味性十足,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有趣
科学课的趣味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导入是否富有趣味,直接关系着整堂课的氛围;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效果。如何让富有趣味的导入,不断地出现在课堂上,让我们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参与进来,应该是非常好的办法。
在《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拿着一把塑料梳子进入课堂,请一个长头发的女生用塑料梳子快速多次的梳头发的末端,同学们都观察到梳子能吸住头发。紧接着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类似的经历吗?同学们都踊跃发言,说出了很多在生活中看到或者经历过的有趣的静电现象。
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和相关的提问,就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
(二)新奇
小学生正处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当看到一些现象和已有的认知出现差异,但又没办法立即知道其中的原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在进行《空气》单元拓展课《空气有压力吗》的教学时,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入手:教师先往玻璃杯里倒满水,用一张纸片慢慢地盖住玻璃杯口,向学生问道:“如果将杯子倒过来,你们觉得这张纸片能阻止水流出来吗?”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大多数学生都回答道:“会流出来。”教师慢慢将杯口倒置,结果杯内的水并没有流出,学生很惊讶地看着眼前的实验。这时教师设问:“要想知道其中的原理,马上进入今天的学习,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一个小实验,一个设问,整堂课都可以让同学们聚精会神。
(三)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索的源泉,创设有悬念的生活化情境,使学生思维中出现疑问,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进行《水到哪里去了》这一课的教学时:进入教室,请一名同学用提前准备好的湿润抹布,将一侧黑板擦一遍,让黑板变湿,让同学们去观察,同学们就会发现黑板上的水不见了。这时,教师设疑提问:“水去哪里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吧。”
一种简单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蕴含了不一样的科学道理,让同学们带着疑问,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一起去探究水的去向。
二、立足生活实际,探究解决科学问题
立足生活实际,探究科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科学课程和生活密不可分,整个探究过程应该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一)探究材料从身边找
师生进行科学探究,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或工具,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也不利于学生课后及在校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师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材料尽可能地从身边找,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瓶、快递盒、铅笔、橡皮泥、直尺、泡沫盒等等。在进行《蚯蚓的选择》探究实验时,我们就可以用到快递盒;在进行《做一个生态瓶》制作生态瓶时,我们就能用到塑料瓶;在进行《阳光下的影子》的探究实验时,我们就能用到铅笔和橡皮泥;在进行《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是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卡纸等常见的材料。身边的材料方便易得,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何乐而不为呢?
(二)探究过程结合生活习惯进行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程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探究方式生活化
就要我们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
在进行《日食和月食》这课时的教学时,根据以往的教学发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游戏: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游戏,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它们清晰可见,这样学生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
我们在探究过程中着眼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习惯进行实验探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用最实惠的成本,解决了探究材料,也充分践行了《环境与我们》单元中的社会与环境目标——变废为宝;在探究过程结合生活习惯进行的同时,能将生活中已有的思维,结合运用到科学原理中来,让科学理论不再枯燥无味,让抽象变具体,让复杂的的过程简单化,让科学知识生活化。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合理应用科学原理,解决生活日常问题
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释日常的生活现象,在解决生活日常问题,特别是当真正解决了这些生活问题时,领略了科学的独特魅力,感受了科学的强大力量。让科学知识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达到学好科学,用好科学,让科学伴随学生共成长:
(一)科学实践和生活息息相关
要想让孩子把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周围,科学也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教师安排课后实践活动,应充分地考虑实践活动能够联系生活实际:
在《种子发芽实验》两课时教学完成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完成绿豆发芽的实验,为家人种植豆芽,并做一份美味营养的豆芽菜;在学习了《天气》单元后,安排同学们收集最近几天的天气,整理分析后预测接下来的天气状况;在学习了《食物》单元后,安排同学们开展为全家制作一日营养食谱的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些和最近科学课上学过的有关知识的实践,这些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科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二)家庭日常和科学紧密相连
日常生活中都许许多多的小事情都和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很多科学小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变成了生活小妙招;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是学科学用科学最好的实践。比如我们煮汤或者蒸东西时,就可以利用《水沸腾了》当中学到的知识,水沸腾后水的温度不再改变,这时我们可以把火调到最低即可,这样既达到了效果又节省了能源。再比如当我们的水壶中出现水垢,就可以利用白醋将其清除;厨房出现污垢,我们可以用白醋或者小苏打解决这些污垢。和科学知识相关的小妙招还有很多,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将学会的科学知识转化成生活小妙招,用科学照亮生活,让生活点燃科学智慧的火花。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3]。如我们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科学课堂,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堂外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不科学,科学中处处不生活,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当科学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时,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将科学知识灵活准确的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欲望,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逐步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