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企业调研后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卢毅 陈志平
[导读]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汇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毅  陈志平
        东莞市技师学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 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汇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对机电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专业能力。职业教育需要改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学习型工厂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汇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统筹考虑教育和就业,改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实用人才。随着自动化设备变得越来越先进,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技工院校担负着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是根据对企业的调研发现当前技工院校所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不能完全是满足企业的需求。
        根据对多个机电类企业调研发现,企业所需的是综合性很高的专业人才,不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电气、或者机械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尤其重视。根据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技工院校的机电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符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课程设置改革)
        技工院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目前主要将课时分配在“机”、“电”两大模块上,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教学重点如果还是放在机械类课程上,这样就会使电类方面的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学生所学到的电的部分知识就会仅限于皮毛而无法深入。但是在自动化的设计中,电又是为机服务的,如果仅仅学电,对机一无所知也是行不通的。而技工院校通常也开设有机械专业,术业有专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立应该以“机”为辅,“电”为主。    
        课程的设置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以及拓展课程四个部分递进开展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后,所学的知识都是与实际生产脱节的状态。学生缺少社会岗位的生产经验,不明白这些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安排学生进入学习型工厂中生产实习。学生通过在学习型工厂中系统的学习,不仅能够体验到真实企业的管理,而且能够把企业的真实产品作为实验设备。一台企业设备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和工艺要求从无到有,不仅可以把所学到的专业课程知识很好的糅合吸收,还可以对以后的工作岗位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二.培养目标要满足企业的发展步伐(培养目标改革)
        技工院校的宗旨是社会发展培养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了学生能够零距离和企业接轨,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全面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企业的调研信息反馈,现在应届毕业生身上普遍所存在的问题有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技能不够、团队合作观念差、应变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眼高手低、容易辞职等情况。所以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的时候大都要求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而不太倾向于接受应届毕业生。
        但是很多技工院校由于师资、实训设备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并没有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因此学生到了企业感觉时曾相似,但是无从下手。因为工作岗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受很好实操锻炼,以后学生正式进入岗位后的弊端会日渐突出。
        在对实习毕业生和实习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经历过校园学习型工厂学习毕业生和没有在学习型工厂学习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实习期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不仅可以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而且抗压能力也比普通的毕业生要强很多,比较符合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要求。
        “工学结合”学习型工厂的教学模式是非常适合当代技工教育教学模式,意在工学一体化,构建“教室与车间、教室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践、操作与维修”五项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内有学习型工厂,学生的实训操作就直接在在校内的工厂里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独立完成机电一体化从设计到组装再调试的过程,从而实现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步提高,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适应能力,毕业后零脱节的步入企业的岗位。对于企业来说,更愿意用这样的人才,省去了培训,适应的过程,从学校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
三.考核的形式应该多样化(考核模式改革)
        目前技工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形式主要是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针对理论知识进行的闭卷笔试,另一种是针对实践技能进行的一次性实践操作考试。这类过于单一的考试考核形式能反映出的信息非常有限。特别是针对理论知识的闭卷笔试,如果只是以闭卷笔试的形式来考核的话,学生只是掌握了课程的理论知识,最终的结果就是培养的学生纸上谈兵。还有一种是实践操作考试,大多是随机抽取一种操作来让学生执行,对操作的难度平衡缺乏考量,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通过本次的考试,根本没有从简到难,从模仿到创造、创新的过程。而且只通过一次操作也很难反映出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能够真正的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掌握的情况和学生的水平。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闭卷笔试和单一操作两种。

首先,根据课程的类型,基础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将一次性的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综合课堂上的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来决定最终的考试考核成绩。
        实践课程的考核,考核的时候可以有多个考核的题目,由难易程度不同的多个题目,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来操作考核,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值不一样。要针对不同难度的实践操作考核订立不同的评价机制,如果操作难度较低,应订立更为严格的评价标准;学生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考题,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可以同时反映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素质的考试形式。
四.让学习型工厂替代传统的实训室(实训设备改革) 
        机电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层层衔接,操作性、实践性都很强。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都配备供学生实验、实训的一些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但是,试验和实训用的设备在配置和数量这两个方面距离实际生产的要求还很远。目前的一个现状是很多技能职业院校的实验室、实训室都是以教学为目的建设的,在产品型号或者工作方式上都与以后毕业走上岗位后的工作的场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毕业以后面临真正工作岗位的时候,感觉一时无从下手,觉得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无用武之地。“引厂进校”能够催发互利双赢的优势效应
         “学习型工厂”的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模式,建立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具体的相关对口专业的企业进行联合,为学生提供可以实际操作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型工厂中上课,必须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来进行生产学习,从机械的安装,到电气的组装再到整机的调试都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学生经过学习型工厂中的学习,身份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在岗位上的工人,老师变成了技术指导员和管理员。学生面临的是企业里真实的产品,而不是实训室了的实训设备。经过从最基础的压线端、打线码开始,到最后的整机调试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企业的管理要求来严格执行。经过三周的练习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灌输很多学生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完美蜕变,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企业熟手的程度。客观地说,学生“真刀真枪”地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原料的损耗方面,学校是难以承受得起的。产教结合校中厂开办以后,学生在校中厂的学习过程中,企业将这笔开支承担下来了,同时,还承担了所有的实习原料和正常的学习损耗和不合格产品的耗材。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同时,每学期为学校节约了百万余的实训耗材的费用。真正实现了节能环保合作共赢的目的。
        经过多次毕业生的回访,企业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从学校出来的毕业生无法直接上手和容易跳槽的问题。应届毕业生到了企业还得安排一个师傅带两到三个月。但是刚刚能够独立上手,很多学生都会辞职,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法适应工厂的环境和工作方式。因为一般企业都是采用8小时加额外加班的工作模式,学生在学校适应了按节数上课的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所以就应届毕业生跳槽的几率非常大。
        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无法直接上手的问题,通过学习型工厂的形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为了解决企业生产性与院校教育性的矛盾,健全培养机制,提升学生技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给学校注入优秀企业文化,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使学生的作息时间跟企业作息时间同步,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同时便于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者可以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并成为兼职教师;学生同时受到企业和学校文化的熏陶,在教室里是学生,走进学习型工厂便成为工人,这种双重身份,锻炼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没有任何的不适应和零磨合期。
五.让企业的“师傅”走上讲台(师资力量改革)
        机电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必须凭借自己的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然而就需要理论老师既懂的理论的知识,还要有动手实践的能力,实操的老师,除了具有动手的能力还有具有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不至于脱节。
        但是,大多数技工院校机电专业的教师队伍,真正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非常稀缺,不清楚企业的自动化设备的特点和发展的现状。所以就造成了理论教师在传授理论的过程只往理论的深处去讲解,脱离了实践,导致学生的吸收进去的知识非常少,实习老师在实操的过程中脱离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造成学生学会的技能知识陈旧,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现状,到了企业以后无法直接上手操作。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学校可以从企业招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课堂,对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适当的提高待遇,吸引这样的人才走进校园。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的项目,来制定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模块。然后通过实施完整的项目,从而进行教学中的穿插理论和实践的引导,即学生可通过教师的引导独自完成整个项目的操作,有利于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充分发挥自身的动手能力,这样的知识可以和企业零分离的相结合,学生毕业到企业以后可以更快的上手适应岗位。
        学习型工厂也是可以让企业的师傅走上讲台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企业的师傅可以根据学习型工厂的设备结合企业的生产要求,生产规范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变成企业的学徒,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老师一起把设备分解拆分成多个教学模块,把所学的专业课的知识糅合到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去。学生就在完成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就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加以引导就可以实现举一反三。
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个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设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