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动、特色专业群对接产业协同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陈海金
[导读] 本研究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
        陈海金
        私立华联学院   510663
        摘要:本研究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引企入校、联合申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共建工程研发中心、共建生产和实训基地等形式,校企双方以教学、生产、科研的合作项目为平台,在合作机制建立、培养模式创新、 课程体系构建、实训条件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互聘互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实践,在校企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校企联动、人才培养、顶岗实习、模式创新

        一、实施背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7)95 号)精神,发展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大力发展校企双制,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在产业、科技与人才融合方面,重点依托协同创新中心,促进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的协同创新。
        本课题研究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通过学校、企业联动合作,实现新型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高度。
        二、健全校企联动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然而,由于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模式仍未摆脱普通教育束缚,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总体综合素质偏低,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深入发展的障碍。因此,“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创建特色化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1、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是通过在校内建立与专业方向一致的校办企业或生产实体,创建能进行专业实习的基地,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合一,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提高来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双重资源联动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以满足企业需要为宗旨,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与未来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学习方式,包涵了学生在间接环境下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在企业现场直接环境下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我国正在兴起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实现形式,是新时期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2、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培养人才体现了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是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是职业人才培养最恰当、最经济与最合理的模式。实施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培养人才的道路,可以通过在校内设置的与骨干专业紧密结合的多家企业及生产车间,创造“工厂开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的特色办学形式,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产教一体化”专业培养基地,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均在车间中进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结合产业生产进行专业教学,做到边生产、边教学、边讲、边做,实现“做学合一”、“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真正将“工”与“学”融为一体。同时,教学实训与就业岗位的实际对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又能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效益,使专业基地建设运转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实践,可以提前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奉献、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及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对策
        1、政府要建立对依托专业办企业的高职院校的引导与政策支持机制
        国际上成功的校企结合模式都有政策法规作强有力的保障,如美国联邦政府1995年拨款2.5亿美元启动的“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计划”,建立了学生从学校向企业过渡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学生创造机会到雇主企业中工作学习。此外,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都积极利用企业的资源或类似企业的实习工厂资源, 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②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既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校企结合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它不仅是学校的大事,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修改职业教育法,如在国家层次上规定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总方向、职业能力培训手段,确定企业实践与学校专业实训的分工等等,明晰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地位。同时,中央政府要积极发挥制度保障、措施促进、政策支持的作用,尽快制定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根据培养专业的不同规定教学内容与时间,从宏观上保障校企联动教学组织过程的实施有章可循。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在充分认识依托专业办企业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基础,从地区发展的高度出发,对行业、产业和高职教育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和有机整合,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加以引导、规范和协调,并积极参与校企联动推进工作,从政策上和制度上加大扶持力度,协调校办企业与社会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校办企业与社会企业密切合作的顺畅渠道,形成“前专业学习+后企业实训+对口企业实践”的专业建设模式,保证校企联动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
        2、创建依托专业办企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加社会认同度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按层次结构划分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自成系统缺乏联系、增加了知识的冗余度和学习时间等问题。推行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围绕企业需求,逆序设置课程,即按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进行设置,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安排理论与实训内容,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使课程结构突出适岗、综合、应变、创新发展等高职特有的课程特征,解决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问题。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层面转变办学观念,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加社会认同度这个核心,倡导“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理念,面向市场办学,面向产业办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办学结构,设计科学的实施方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教学与现场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员工发展的要求对接,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岗位技能深化为目标、综合知识水平提高为宗旨”的培训方案,并制定相应的现场教学及实践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训活动,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做”中“学”,并且能学到真正能用得着的技能和知识,使学生一进入实践环节,就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成为在某个工作岗位独当一面的合格技能型人才,以转变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落后观念,产生示范带动效应,增加社会认同度。
        三、校企联动要切实抓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在高职高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中顶岗实习更是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脉搏,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顶岗实习需要深 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离不开企业的配合。因此,强化校企联动是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建立校企联络机制,及时获取实习活动信息
        对于高职高专教育而言,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需要提高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所学专业与顶岗实习岗位相匹配,时间相吻合,便于统筹安排校外实习与校内教学活动。因此,学校应当建立起与各专业相关联企业的定期联络制度,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网络,及时获取各专业范围内关联企业顶岗实习的容量、时间以及各类需求等。通过获取及时的反馈信息,科学调整学生顶岗实习的批次、时间以及具体去向,只有建立起校企联络的有效机制,才能够让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排得更加科学、高效、有序。
        (二)开展一对一帮扶实习,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学生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因为经验不丰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此时,实习企业应当有意识地选派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员工与顶岗实习学生结成一对一帮扶,手把手地进行相关技能的点拨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岗位上迅速进入角色,并切实承担起岗位职责。通过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学生能够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磨合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各类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深厚的优势,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并提升理论,能够针对工作流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效率,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双重发展的目标。
        (三)科学实施评价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考核评价应当负责企业联系的教师代表学校与所在实习企业共同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首先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将学生实习期间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创新创优、钻研程度等内容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既要有带指导教师的评价,也要有所在企业负责人等不同方面的反馈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查找不足,优化学习方法。
        (四)搭建校企输送通道,拓展学生毕业就业渠道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顶岗实习中蕴涵着很多的机遇,毕业生中也不乏因为工作成绩优异而被企业留用人员。如我校每一年派遣到天河区法院实习的学生,很多都在顶岗实习期间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后留在天河区法院工作的情况。因此,学校应当发挥好这一方面的作用,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顶岗实习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响应,在实习中全面展示自己的专业才能 和综合素养,让企业关注自己。因为顶岗实习的企业大多是学校精心挑选的具有发展潜力或规模较大的优秀企业,与学生的专业对口程度也比较高,这些企业正是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中较好的目标,通过顶岗实习工作,让更多的企业发现和选择优秀的学生,也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功能。
        综上所述,在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中,学校一定要充分发挥好联络、组织和推荐等方面的功能,为学生创造理论联系实际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平台,科学开展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升就业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教师职业能力, 形成教师素质不断提升的良好氛围虽然依托专业办企业、校企联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学生职业能力的高低与教师水平密切相关。教师科研水平高低和实践动手能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影响着学生从 “校园人”到“企业人”的转变。为此,学校应该选派驻企指导教师,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管理。
        部分学校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管理时,一股脑儿将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的权限交给了对接单位。这样做较为不妥; 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另一方面,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远不及教师。因此,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将岗位与人员向大中型企业、专业联密度较紧的企业集中,并在集中顶岗实习单位派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驻企期间要切实承担起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能,要立足学生身心特点,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与形势分析,并结合所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在遵章守纪的前提下勤奋实习,努力提高和充实自己。驻企指导 教师要强化与企业管理层的有效配合,制定出适合顶岗实习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并要求学生严格执行,有效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效。
        高职院校也要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素质,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不定期地挂职锻炼和参加技能考核。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或支持教师对外兼职锻炼。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审及职务晋升中也应重视考察其校企联动培养人才的能力及实绩,以形成全方位培养激励机制。
        五、总结
        总之,校企联动、特色专业群对接产业协同创新的新的教育模式,是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因此,要求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提高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才能真正通过学校、企业联动合作,实现新型社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好地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高度。



参考文献:
        1、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7).
        2、葛锦林.对我国推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