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让学生“动”起来了 ——浅谈运用新媒体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邹彦 夏武生
[导读] 新媒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邹彦   夏武生
        湖南省沅江市第一中学  
        〖摘要〗新媒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熟悉的新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夯实语言基础,拓展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等,使新媒体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服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新媒体;培养
        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00后,他们的生活左手手机,右手电脑。微信,小视频,美篇,B站,网络游戏占据了他们的日常。面对新课改下的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学生对各种新媒体的熟悉和兴趣,思考如何让学生爱上被边缘化的语文。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来浅谈师生如何运用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新媒体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人民日报》APP及微信公众号,让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更严谨科学而又不是失时尚与个性。
        充分利用新媒体,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把学生从二次元的漫画、动漫的松散零碎的语言运用习惯中慢慢拉出来。
        被动漫、影视的碎片文化喂养大的00后,非主流的跳跃式语言成了他们语言运用的习惯,到了高中,这种习惯在议论文写作中弊端就表现得特别明显。无意中得知学生喜欢关注微信公众号,就特别指导学生下载了《人民日报》APP,要他们关注了《人民日报》、《语文阅刊》和《湘语文》等微信公众号,指导学生阅读经常阅读。尤其是《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里刊登的评论员文章,严谨深刻、规范科学而又不失时尚文艺的语言表达,既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兴趣,又能很好地弥补学生在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方面的短板。例如:今年疫情网课期间,我充分利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的新闻时评,让学生们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里挑选适合高中议论文写作的标题和榜样文章。学生们挑选了《让“诚信”充盈生活的每个空间》《美育是一种刚需》《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文明底线不可亵渎》《警惕“精神缺钙”蔓延年轻一代》《“夜经济”点燃“烟火气”》等等精彩标题,我把学生们选出来的众多标题整理编辑成了《我跟<人民日报>学标题——议论文拟题的“六字秘诀”》的作文学习PPT课件。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找到了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长此以往,耳濡目染,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慢慢地得到培养和提升。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新媒体。
        二、B站抖音等小视频,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多样又新颖。
        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把他们从影像文化、视频文化养大的形象思维为主转到抽象思维为主中来。
新媒体下学生语文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最见成效的。

一方面,新媒体的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方法、新的见解、新的思考方式等都得到快速传播,我们老师把它们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就能很好地发展与提升学生们思维素养。另一方面,受新媒体的影响,学生对新事物的出现既敏感而又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而这种看法运用到高中语文学习中,就会形成非常有效的效应,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素养。例如,我们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精彩片段林冲《血刃仇敌》时,我剪辑了电视剧《水浒传》的小片段,观后让学生来谈林冲形象。结果学生一看完小视频,立马就有同学提出,要求观看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的片段。我惊诧于同学们思维活跃,又对学生临时的要求一筹莫展时,班上电脑小高手陈杰同学自告奋勇上黑板,在B站上输入关键字就调出了3分钟的相关小视频片段。两则小视频下来,老师还准备深挖地人物性格转变过程和原因就被学生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比如《边城》的课后作业,让同学们观看电影结尾的小视频后,让同学们猜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结局,同学们也是给出了天马行空的理由,展现他们独到的思维。这样及时运用学生熟悉的B站小视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能力也就到了发展与提升。
        三、美篇APP,让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立体化,深度化。
        充分利用新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把学生从直观单一的审美欣赏到立体深层次的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来。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学习与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的培养都是比较浅层次和直观的,例如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大都是通过浅吟低唱来展开画面的想象,来感受诗歌的绘画美。而在新媒体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配乐、朗诵、影视等结合,把学生带入到立体的意境中,更可以利用新媒体中的各种美篇APP让学生创造美,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例如,在必修五《说“木叶”》研讨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就这一道题,在周六布置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查找资料,制成美篇相册,发到班级群。这一突破传统审美欣赏的作业,一下子就激发了同学们的作业兴趣。收到的美篇作业,令人惊喜。比如我们班蔡同学,选择了“梅”意象,配图全部是淡逸劲爽、清新淡雅梅国画图片,梅花或轻依大地,或旁曳斜出,配上他们喜欢的写梅的诗句,创造了一幅幅梅诗与梅画水乳交融的诗画。尤其是宋代著名诗人林逋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配上月下清流山石旁疏朗梅花的国画图,一下子让师生穿越到那个风光霁月的时代。比如我们林同学,选择了“草”意象,配图都是水墨画图片。学生的这种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意识,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这次美篇作业,学生从图片的选择,诗句的搭配,到音乐的融入,学生们都精益求精美篇,充分地表现了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显然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当然,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00后们,他们使用新媒体是随意的,追赶潮流的,内容的选择上是猎奇的,道德上是不管不顾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要指导好学生对新媒体的健康科学的使用,防止学生在新媒体的使用上泛娱乐化,无效性,以达到真正做到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运用新媒体培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XJK18CJC080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