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刘德海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日渐凸显

        刘德海
        湖北省洪湖市第一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日渐凸显。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革新之法。然而受传统思想束缚,创新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就创新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前言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重心发生偏移。不仅需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重视能力培养。然而受诸多因素限制,数学教学创新进度迟缓,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很有必要。数学课堂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足,不仅成绩显著提升,数学综合能力也会形成,这对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要求
(一)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一个详细具体的目标。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准确掌握新课改要求,深入剖析课本内容及学生学情。只有教师考虑周全,才能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准确性。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数学课堂不再苦闷,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加强烈。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大业当中。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提升。
(二)突出学生主体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显然,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新课改提出数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满足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策略。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情感。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会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世界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会逐渐形成。
(三)注重能力培养
        以往数学课堂偏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理念不符。为此,教师要调整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以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尽力营造和谐的氛围[2]。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数学是一项苦差事。在求知欲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中难免会碰到困难,学生会先尝试自己解决,如若解决不了,会寻求其他学生的帮助。倘若学生们无法有效处理,会将问题抛给教师。此时,教师给予正确指导,帮助学生从困惑中摆脱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各项能力均得到成长,最终具备数学素养。
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一)趣味导入,激活课堂
        导入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提升导入效果,教师要将趣味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在讲解《鸡兔同笼》时,教师先将《孙子兵法》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话说将小鸡和小兔关在一个笼子中,它们扎在一起。

从笼外看,只能看到三十五个头和九十四支脚,问鸡兔各有几何?待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问:“你们能计算出小鸡和小兔的数量吗?”学生甲回答:“我认为笼子中有二十只鸡、十五只兔。”教师问:“你们有其他答案吗?”学生乙回答:“我觉得鸡有十八只,兔有十七只。”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两种答案都不对。之所以猜测不准,根源在于数字比较大,所以要降低难度。假设1:笼子里有八个头、十六支脚,猜测鸡兔数量。很快学生就得出答案,即笼子里没有兔子,只有小鸡。假设2:笼子里有八个头,三十二支脚,推测鸡兔数量。不一会,学生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即全部为兔子。在不断改变已知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二)因势利导,突破局限
        数学教材能容纳的内容终归有限,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知识,以此拓展学生的眼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因势利导,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感[3]。比如在学习《观察物体》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先呈现《题西林壁》,诗中对庐山进行描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再要求学生制作学习工具,如长方体、三棱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模型,会将所见图形绘制下来。待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由于个体存在差异,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原因,避免问题再次发生。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加深。相比于传统方法,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有趣,有助于学生抓牢知识点。
(三)模拟还原,见证过程
        数学一旦脱离生活,就有如无根之水。因此,教师要借助生活元素,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同时,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加深学生的认知。以《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开展教学。虽然有学生知道乘法口诀,但却不知道乘法的用途,也不清楚乘法的出处。为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要还原乘法的形成过程,以便学生能够认识到乘法的价值。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二十张卡片。在课中,教师组织数卡片的活动,活动要求:由学生确定单次卡片数量,数完后卡片不能有剩,并将算式列出。学生甲:“每次数1张,要二十次完成。”学生乙:“每次数2张,数十次。”教师要将答案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待列举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找出其中规律。学生经过思考,不仅找到了共同点,即均是相同加数求和,还发现四个五相加结果与五个四相加结果是一样的。以这种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的体验感增强,感悟加深,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三、总结
        新课改的实行,要求小学数学创新改革。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寻求创新之法。借助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因势利导,加深学生理解。凭借模拟还原,增强学生体验。在多措并举下,推动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美红.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217.
[2]叶陈伦.浅析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20(05):153.
[3]徐业刚.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解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