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 李尚斌
[导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上,
       李尚斌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第四中学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德育教育工作在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本文通过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从多角度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育;部教版
        引言: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在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充分了解的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时事,了解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与喜好,拓展教学范围,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一、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道德素质
        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来自于教师的授课,因此,教师要做到专业知识过硬,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生活例子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知识。所以在课后,教师要多钻研教材知识,加固知识基础,扩大知识面。比如,在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法律方面的知识,然而法律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严肃的、枯燥的、难以理解的。因此为了上好相关课程,将课程内容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教师需要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多关注新闻时事,然后将教材内容与实际例子相结合,将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所以教师保持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然后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优良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生。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要向学生的心灵世界种下阳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以及法律观念。比如在教授遵纪守法的相关课程中,对于摔倒在地的老人是否应该去扶起这个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道德与法律鼓励去做的,我们要积极去做;道德与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道德与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扶老人是好事,但是也需要运用正确的手段保护自己,要让学生在做好事的同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自我保护手段,投稿自我保护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德育教育策略
        首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与在教师的监督之下被迫接受知识,所取得效果并不一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中“走出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时事,在课堂中设置讨论环节, 一方面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走上讲台,从台下到台上,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教师可以举例最近几年的例子。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针对我国情报渗透活动越来越活跃、猖獗,甚至无孔不入。这些间谍伪装成普通人的模样,潜伏在周围,通过提供工作、金钱利诱、威逼胁迫等手段,对核心涉密岗位人员甚至是普通人进行拉拢策反,以此窃取我国军工、科研等方面的核心机密情报。比如大学生小徐在网上寻找兼职,为“一家境外投资咨询公司的研究员”,拍摄军事设施和军舰的照片。一张照片400块,在金钱的洗脑下,小徐没过多想就参与了这个“兼职”,而这份所谓的“兼职”,实际上正是境外间谍组织利用法律意识淡薄的小徐,用以窃取我国军事机密的手段。教师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向学生科普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哪些是涉及泄露国家机密的事情不能做,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其次,要通过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开放民主的思想和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学生来说,师生情谊愈深厚,学习动力越强,学习过程中出现抵触心理的可能性就越小。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具有情感丰富,性格容易冲动,思想不成熟容易产生偏激心理等特点。因此在师生相处中,不能以教师的身份去压制学生的行为,会适得其反,应当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教学方式上要打破“填鸭式”的桎梏,以开放民主的教学思想、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在教学《让人三尺又何妨》中,以课本上两个材料为素材,辩论宽容友善是否需要坚守原则。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互相完善,最终的大家得出结论,虽然宽容友善能够有利于人际交往,但是要坚守原则,坚守法律与道德底线,把握好宽容友善的“度”。在教学过程中,将法律与道德的知识融入思考问题中,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并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质。
        然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力打造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要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坐着“不动”的状态,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比如在教学与承诺有关的内容时,鼓励学生讲出自己了解的有关承诺的故事;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小品中主人公优秀的诚信品质。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实时动态,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因为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就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且学生与实际社会脱轨,且对于社会了解较少,容易被一些不良价值观带偏思想,无法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的授课既要在课堂之中,又要在课堂之外。比如课堂开始后的五分钟,由学生轮流汇报近期热点的时事新闻,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及信息收集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处于一种动态,充满活力。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四种途径将德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盛发.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数码设计.CG WORLD, 2019, 008(013):P.204-204.
[2]马镇东.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J]. 文教资料, 2019(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