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丽
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 410000
摘要: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艰苦而漫长的工程。只有家校共育,才能使教育最大化地发挥效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校共育提供了便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的可能,信息技术重新定义家校关系,促进交流方式的变革,促使教师、家长和学生合力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本文从融合创新的高度,挖掘家校共育的内生变量,尝试成立网络专业家委会和家庭互助互育群,形成校外家庭联系网,谋划家校共育的新思路、新形态,探究家校共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生;家校共育
一、初中生家校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现在学生都是00年代以后出生的,多有意志薄弱,合作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家长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教育子女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1]。每个家长都在教育孩子,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教育孩子或能够教育好孩子。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应该具备教育方面的素质,如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
(二)家庭教育缺失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进入异地沿海发达城市发展,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长,初中生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缺失。首先,初中生留守儿童基本上是与祖辈群体一起生活,由于祖辈群体的年龄较大,在照顾孩子方面难免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慰藉,初中生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其次,老龄群体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孩子较为危险的行为不能及时地制止,导致初中生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堪忧;最后,由于老龄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初中生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三)关爱力度不足
现阶段,教师要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学生的关爱力度不足。首先,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收集不全,无法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导致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教师的教育工作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其次,部分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不足,对于学生的危险行为不能及时地制止并纠正,导致学生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进而造成教师与学生家庭之间矛盾频发,给学生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初中生家校共育的改良对策
(一)重塑家庭教育
为解决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及教育缺失的问题,教师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提升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知,从而实现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重塑。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家长进行自我学习,提高学生家长的思想认识和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后,成立家长学校开展好书推介会,鼓励家长提升自己的素质,启迪孩子的心智,滋养孩子的心田。
(二)增加资源投入
为解决学生教育工作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增加对教育工作的资源投入,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营造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重视,加大教育教学资金的支持,为教育资源的获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2];其次,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免外来务工子弟的受教育费用,鼓励更多的群体在进入城市发展时,将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
(三)关爱留守儿童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明确学生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爱护。首先,教师应全面收集留守儿童的信息,不仅包括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还应包括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信息[3]。对于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教师更应给予额外的帮助;其次,教师可以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精彩的活动,从而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留守儿童积极配合自身的教育工作;最后,教师还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制止留守儿童的危险行为。
(四)互联网+促成家校共育新模式
过去学校与家长分享教育资源时,通常会选择编写家校共育系列的校本教材、手册,在培训活动中统一发放。然而,培训活动只能偶尔组织一次,发放的纸质教材数量也相当有限,很难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所以家长只能自行搜寻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但网络上的资源虽然丰富,却良莠不齐,有时针对同一问题甚至会出现彼此矛盾的说法。这使得家长想主动学习,却陷入选择的困境,无从下手。
因此,学校有必要在进行家校建设时,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筛选合适的、与时俱进的教育资源发布在平台上,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充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学校还可以在平台上设置导航、分类检索,使家长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方便学习。
此外,教师团队还可根据线上交流和家长反馈的结果,以家长的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编写电子杂志、电子教材,一并上传。家长还可通过家校共育平台上传反馈,教师可通过数据分析把握学情,以便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种方式不仅节省成本,还方便获取、能随时翻阅,可让更多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由于家校共育涉及的家庭地域广、位置分布零散,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家长培训,花费人力物力巨大,不易实现;而使用信息技术推进家校共育新模式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实现学生的家校共育,教师、学校、家长应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努力打造互联网与传统家访相结合家校共育模式。指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和家庭动态,学校政府提供资源和支持,共同把孩子培养成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睿文.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师[J].师道·教研,2014(9).
[2]崔立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初探[J].神州,2017(6).
[3]唐冬梅,杨春盛.现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探究[J].中华少年,2018(17).
作者简介:曹德丽,(1986.06)女,汉,黑龙江哈尔滨,本科,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