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刘艳
[导读] 1、《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生活中的启示”
       
        刘艳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裴庄乡范新小学  山西万荣   044200

        一、背景知识
        1、《落花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生活中的启示”为学习主题的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朴实精炼、清新自然的笔墨,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触,常寄寓深邃的哲理和优美的情思于字里行间。
        2、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现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二、案例描述
        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只是示例教学,课堂上对课文的处理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重点段落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利用关键语句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充分,学得深刻。所以我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设计了本课的教案,让学生根据教案的问题进行学习、交流和展示。
        《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做人的道理。
        教案的设计我抓住了三点要求:一、基础知识。重点是教材中的易读错的字音,和重点词语的用法,以及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二、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重点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三、抓住主要内容,理解文中道理。
        教学方式上我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学生个体进行阅读、思考和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父亲说花生最可贵?可贵在哪儿?
        生:花生的品格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师: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还讲了什么道理?
        生:还讲了做人的道理
        师: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是在讲做人的道理?
        生: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作者是怎样理解做人的道理的?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学了课文,谁说说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做人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
        生:像花生那样。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在备课的时候,我注意到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只是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非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有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外表,而实际没有什么用。所以我在设计教案时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来引导学生对做人道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师生合作读,生生配合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去体味文章的语言,去感受蕴涵的哲理。通过这样一遍一遍的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满意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2、以生为本,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合作、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
         3、抓住重点,感悟情感
        本文中作者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句子的不同,使学生正确、充分、深刻的理解了课文中做人的道理。然后通过讨论、质疑“做桃子、石榴、苹果好不好?”这一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破了课文的难点。
        4、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邮递员、解放军战士、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这样就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