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控制在电厂安全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8月22期   作者:武昆
[导读]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厂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安全管理风险日益突出。
        武昆
        1402111987****5514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对电能的需求日益增长,电厂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安全管理风险日益突出。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由于现场安全管理不规范、违章操作、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所致。由此可见,电厂安全管理形势严峻,有必要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电厂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电厂安全管理工作前瞻性、有效性。下面,文章就风险控制在电厂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电厂安全;风险控制;管理运用
        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无论各行各业,安全都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安全生产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电厂作为为社会提供电力资源的重要场所,其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设备的损坏、人员的伤亡,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1电厂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部分电厂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未从实际出发,没有对电力生产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因此制定的制度内容无法贴合实际情况,脱离生产实况,空而大且不够细化,使得员工在进行具体操作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制定出的制度与实际需求相违背,根本无法得到贯彻和落实,不仅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效率,而且在事故发生的关键时刻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
        1.2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除了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之外,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再好的制度终究是要人来实施的,无法落实等同于零,一些监管人员由于自身缺乏相关知识和安全意识,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时,无法清晰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监管工作只流于表面,得过且过,使得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管和执行,对电厂的安全生产构成重大风险。
        1.3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既可以很好地保护员工自身,也能很好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的宣传不到位,平时也没有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安全教育,导致员工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由于自身学历不高、工作习惯较差等原因,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缺乏安全防范和自救的常识,当其处于高强度工作中时,很容易放松警惕,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电厂生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风险控制内涵和基本程序分析,电厂安全管理人员应遵循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控和处理改进的风险控制流程,实现电厂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各环节有效衔接。
        2.1电厂生产安全风险识别
        在电厂生产中,安全风险源来自于生产作业区域、生产活动、生产设备、材料物质、生产工艺风险、环境风险、职业健康等,经梳理、归纳,可将生产风险归纳为触电风险、机械伤害风险、灼烫伤风险和火灾爆炸风险等。
        (1)触电风险。电厂生产具有其特殊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触电风险隐患,如高压电源触电、低压电源触电、感应电压触电和电气设备损坏触电等。
        (2)机械伤害风险。机械伤害风险是指机械设备运行与人体接触所引发的伤害事故。电厂生产以自动化生产设备为主,整个生产过程涉及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如汽轮机、风机、电机、泵、减速机、发电机、磨煤机、执行器等,如操作人员疏忽或操作不当,则可能产生碰撞、打击、穿刺、绞、碾、卷入、剪切等人身伤害事故。
        (3)灼烫伤风险。灼烫伤风险是指烧烫伤、化学灼伤和物理灼伤等风险,其中,烧烫伤是指火焰、高温物体等造成的烫伤。在电厂生产中,因高温、高压、辐射等原因造成的灼烫伤伤害事故较为常见,风险源包括高温/高压蒸汽、高温风、高温烟气等。


        (4)火灾爆炸风险。根据爆炸类型,可将电厂火灾爆炸风险分为化学品爆炸风险(乙炔、氨、氢气、磷、CO、汽油、柴油、液化气及煤等)、受限空间作业火灾风险(受限空间内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等。
        2.2安全风险评估
        在电厂安全管理中,针对已辨识的风险,为了合理辨识其危害程度,可通过“SEP法”进行安全风险评估。SEP法是一种半定量评估方法,其中,P代表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下的频繁程度,S代表风险发生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风险重要性程度可表示为:R=P×S×E。在具体评估中,首先,借助李克特量表分级方法将P、E、S进行量化(5个等级,对应分值2、4、6、8、10),明确风险发生危害及频率判断标准;其次,对照风险等级标准,确定人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污染等风险等级,并将其最高风险等级作为该项风险等级;最后,根据人员伤亡、健康伤害、设备损坏、生产中断、环境污染等风险,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2.3安全风险预控
        安全风险预控是电厂风险控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降低安全风险发生率和控制风险危害程度的关键措施。针对电厂安全生产风险,应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风险发生形式和危害,从设备改造、生产现场治理、装置性防护、个人防护和标准化操作等方面加以预防和控制。
        (1)设备改造。电厂应在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设备、线路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并通过设备计划性维护和周期维护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电厂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改造有效性,提高电厂设备故障风险预防和预控有效性。
        (2)生产现场治理。电厂生产现场安全风险预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电厂生产施工全过程、全方位,具体包括移动设备定置管理、检修设备隔离管理、特种设备和常用线路的显著标识、制定文明生产标准和强化生产人员风险培训等。例如,在电厂制氢站现场安全管理中,应加强员工安全培训,严禁使用铁制工具,采用铜质工具进行操作,尽可能减少现场焊接作业,将焊接部件转移到安全区域焊接完成后再进行现场安装。针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应制定《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并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3)装置性防护。针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电力生产设备,如难以采用安全性更高的机械设备进行替换,可通过加装防护罩、逆止阀、溢出容器、自动隔离器、自动连接器等防护措施,降低机械设备安全生产事故发生风险。
        (4)个人防护。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是员工职业健康的重要保障,各类安全生产风险都可能对员工人身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在风险预控措施制定时,电厂应加强个人防护用具的培训管理工作,将安全生产教育落实到班组、个人。例如,在电厂氨站生产中,氨气具有低温、有毒等特点,在针对氨气储罐进行维护维修时,员工必须配戴防毒面罩,并采用铜质工具进行操作,防止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5)标准化操作。针对安全生产风险制定的风险预控措施,为确保其落实到位,电厂应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并制定有效的考核细则,实现电厂安全风险预控措施常态化、长效化。
        2.4处理改进
        在电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针对因设备改造、工艺升级等原因造成的安全风险变化,电厂安全管理部门应及时变更操作规程,确保风险预防措施有效落实。同时,针对应急预案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完善措施,提高电厂应急救援处置水平和能力。
        3结语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基本的保障,立足电力生产,针对性构建覆盖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风险控制流程,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员工综合素质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并优化监督管理体系,是充分保障电力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在当前电力供应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需要更为系统地做好各方面的风险控制工作,从而让电力生产更为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陈芝荣.探析风险控制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决策探索(中),2018(12):6-7.
        [2]何亮.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22):147-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