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有效朗读教学活动开展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8期   作者:刘怡君
[导读] 实践表明有效的朗读可以刺激学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助于集中他们的全部注意力,有利于智力开发。
        刘怡君
        四川省武胜县鼓匠小学校638400
        摘要:实践表明有效的朗读可以刺激学生长期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助于集中他们的全部注意力,有利于智力开发。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在朗读的同时可以收获相关的语文知识。在朗读中改善部分学生自卑的性格,通过朗读他们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语言能力。本文从朗读教学相关方面出发,进一步探究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朗读
        引言
        朗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在他们的成长阶段是有很大影响的。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手段都是让学生默读或者自行阅读,并没有做到让学生把文章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样会导致他们的语言能力越来越差,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变得不爱讲话。因此,教师应该将朗读教学带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朗读发现语文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有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基于教材展开朗读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一切语文知识的基础,只有将教材上的内容完全掌握才能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但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师并没有将朗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他们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这样,会忽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来开展朗读环节[1]。以解析《听听,秋的声音》为例(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朗读要求:“爱朗读的你,请美美地朗读课文。读出秋天的声音”在自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走进他们的朗读世界中,并在朗读完毕后将自己的情况进行汇总和评价,找出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1)读音不规范(2)没有大声朗读(3)断句标准等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次朗读中及时改正自己的问题,避免这样的错误继续发生。通过让学生朗读教材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养成大声朗读的好习惯,并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带着文中人物的心情去体会当时的情境,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让他们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教师示范朗读
        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虽然重视朗读这个环节,但多数都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让他们自己去挖掘作者内心情感和人生感悟。甚至一些教师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其播放朗读范文以此代替自己的不足,这样小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并不透彻,因此他们不会将自己的朗读节奏或朗读语速控制的恰到好处,这样不仅会让语文课堂质量下降,还会让一些同学分辨不出哪一种的朗读方式才是最标准的,这样也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先提高自身的朗读素养,为学生进行相应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教师、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让学生对于这篇文章记忆深刻。以解析《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对以下段落进行朗读示范“顾客:那您别管,只要能让我早些在春天穿上。您别忘了,我可是个急性子顾客”。裁缝:您放心,凭我的手艺,不用接袖子也能给您做出一件漂亮的春装”,根本不用。

因为您的布在我的柜子里搁着,我还没有开始裁料呢。顾客惊讶、愤怒地瞪大了眼睛。”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从朗读的语速和节奏中可以体会到这位顾客的着急和愤怒,以及这位裁缝慢慢悠悠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示范朗读进行模仿,还可以让他们对于示范朗读进行评价,将他们认为错误的地方重新为教师朗读[2]。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语感和语速,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朗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朗读情感
        朗读课文对于同学们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需要他们熟练的把握文章中每位人物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把人物完全的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来。因此,能够顺利流畅的读出一篇文章才是培养学生朗读感情的标准,在学会拼音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朗读情感。另外,教师可以让同学自行朗读文章中之后,让他们将自己觉得让他们感悟最深,真正体会到人物心中感受的那句话写在纸上,并且要求他们每个人进行汇报和交流。这样不仅能让同学们在体会人物内心感情的同时,也为自己今后的写作和阅读作了铺垫。另外,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朗读比赛,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扮演文章的角色,在不断反复的训练和朗读中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和灵魂。
        四、带着问题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每一次的朗读结束后教师就带领这同学们进行文章解析和内容细化,这样部分同学还没有从朗读的氛围中走出来或者一些同学刚刚进入朗读状态就被教师带入语文课堂中去,这样的转折节奏让学生一时无法接受。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朗读之前问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能有效的进行思考。以解析《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文章之前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加以思考。通过他们的细心解读可以得出:“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首先可以让同学们对于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凭借着自己的体会来逐渐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后再设置问题是学生朗读效果最佳的时刻[3]。因此,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将他们带入到语文课堂中来,还让他们在朗读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培养了自己思考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备的一项技能。只有学生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对文章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和解析。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示范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模仿能力。并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语速或节奏等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另外,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推动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施雅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604:65.
        [2]王俊花,王俊鹏.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农家参谋,2019,22:259.
        [3]何建宝.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朗读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