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策略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8期   作者:李春
[导读]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
        李春
        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实验小学  江苏淮安  223029
        摘要: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学科,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在我国,语文学科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学科教学对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贯彻“文”与“道”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利用课文中涉及的爱国主义主题篇目,从教学的各个方面感染小学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其爱国主义思想内涵。
        关键词: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引言
        在我国基础教育乃至全国教育中,德育实效性存在“软、浮、虚、乱、散”等问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游离、两张皮的表象,缺乏深入整合的研究范式和研究例子。因而,推进本主题的研究能够对改善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提供实践指导与方法。本文是以德育中的爱国主义主题为侧重点,避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政治化说教,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主题的高效性。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主题的问题
1.1 教师实施爱国主义主题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此可见,教师肩负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使命,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人的重任。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对教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教师热爱祖国和奉献祖国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使教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中国教育是我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具备坚定的德育理想信念,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不断更新“立德树人”思想观念,更有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细化到每一堂课,把爱国主义主题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爱国思想播撒于学生心中。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愈演愈烈。作为教育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具有“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学观念,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想观念。教育的目的即是培养人,唯分数、唯成绩论的观点早已过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1.2 学生学习爱国主义主题课文时存在的问题
        爱国主义的情感、信念和行为表现具有独特性,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认识与理解程度会表现在他的精神与生活中。在这个和平年代,衡量爱国主义情感和信念的标准已不再是生死存亡和为国牺牲。它应是多方面的,学生应从观察和理解祖国开始,热爱与感受整个祖国,认为祖国是属于自己的,把个人与祖国联系起来,逐步地成为对祖国命运感兴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教育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影响时说道:“爱国主义教育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能在童年时代表现出无畏与英勇。”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先生说过,做人最大的事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于学生心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最终目的就是激励着无数祖国未来的花朵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爱国之情。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发展的时期,有待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没有受过战争的痛苦折磨,没有经历过国家生死存亡的恐惧。虽然喊着爱国的口号,却在现实生活中乐于享受。甚至在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动中,还有一些学生唱不全国歌或者假唱、对口型,连这种力所能及的小事都难以完成。由此可见,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外化于行”将是一项挑战。


2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主题的优化策略
2.1 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直接讲授还是提问引导的形式,巧妙的语言能鲜明地展现着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也能使读者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如见其人,对人物的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语言的力量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换的栩栩如生,语言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学知识,还适用于当前我国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方式。
        音乐能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进文章内容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音乐实现新课导入,不仅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还可以使学生在悦耳的音乐中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知识。
2.2 确立教学目标完善学生的学习目标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度的阶段,心理发展处于第二个上升时期。这个时候的小学生思维已表现简单的抽象思维,逐渐可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地思考。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容易将自己的认知与新知识相同化,以获取新得平衡。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快速的找到学生认识的“关键点”,运用教学目标进行搭桥、铺路,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个体的差异和生活的环境对人造成的影响。陶行知曾在书中以天理和人欲作以解释“生活即教育”,两者并不是分离的个体,而是打成一片的彼此,教育的力量能够达民之情、顺民之意。所以,在教学中某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就应该定位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达到情感教育的同化。
        培育爱国主义情感要从娃娃抓起,“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在每个孩子心中深深地埋下爱我中华民族的种子,让爱国主义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2.3 细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
        背景介绍可以使文章由隐含化转为更加明朗,由感性理解转化为理性理解的必要环节。每一篇课文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背景。因此,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课文讲解时需要收集筛选关于本课的背景资料。但背景资料介绍过多会影响教学的时间,学生还未必接受到良好的效果,太少又达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恰到好处的进行背景介绍,抓住文章主体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准确又科学的把学生从背景介绍中引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感受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达到背景介绍的目的。把爱国主义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小学生,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思想。
2.4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处于智力和思维的发育阶段,语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但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社会经验少,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对课文中的某些场景和文字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图片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了。图片是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信息,这种直观的方式有助于教师把本节课所教的重点内容浓缩于一张或几张图片中,采用图片进行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画面,闪现在字里行间。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爱国主义类的课文历史情境较多,文章中单薄的文字描述难以完全还原历史。因此,借助图片加以分析课文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从而引导小学生铭记祖国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
3 结束语
        习总书记曾对小学生说“希望你们向爷爷奶奶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小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源头,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小学生的精神支柱,犹如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入田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的德育目标与方法[J].中国德育,2013(10):11-14.
[2]戴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4(4):258-2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