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一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予以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它会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以及不同职业的选择。幼儿园时期是幼儿性别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能否掌握正确的性别观念,对其今后的性别发展和性别角色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笔者通过剖析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分析当前幼儿性别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教育;幼儿
引言
刻板印象(Stereotype) ,也叫类属性思维,指的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而性别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 指的是人们对男女“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特征的相对稳固的信念,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在心理学和性格表征的范畴,这一概念会被更加的固化,例如,男性一般被描述为有领导力、坚强、勇敢;女性被描述为细腻、温柔、贤惠、居家等。
一、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
(一)幼儿普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均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但其程度不同。对于小班幼儿,部分尚未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她们并不能总结归纳出男性、女性的性格差异,或是还停留在以外形指向的性别刻板印象为主。例如:3岁儿童认为“长头发的是女生,短头发的是男生”;“女生穿裙子,男生不穿裙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有了明显的产生和发展趋势。4-6岁幼儿,性别意识更加完善,社会经验更加丰富,此时,她们更多的从以外形指向的性别刻板印象转为以内在和社会为指向的刻板印象。例如,一个孩子会这样描述——“警察大多是都是男人的工作,护士都是女人的工作。”
(二)大班幼儿初步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
相较之小、中班,大班时期的幼儿可以更加清晰的对性别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包括将外貌、职业以及人们表现出的不同特质相联系。5-6岁左右的儿童,逐渐从外形指向的性别刻板印象转变为社会指向的性别刻板印象。例如大班的孩子已经知道有长头发的一般都是女人,但也有男人留长头发。“有的护士是女人,有的护士是男人”,“有的”一词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大班时期的幼儿拥有更为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述,基本能够从观念上避免外形的刻板印象,从而探寻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异和共同之处。
(三)幼儿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
尽管幼儿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但男童、女童间存在着性别差异。学者研究发现,女童相较于男童,性别刻板印象更加灵活,她们更加能够看见两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更能辩证地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例如,几乎所有的男生都认为女生是爱哭、胆小、柔弱的,而女生则会认为男子汉也可以哭,男生也拥有害怕、退缩和胆怯的权利。
二、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的区别强化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流派的学者们认为,直接强化法、模仿和观察性学习是男女儿童获得性别定型性行为的基础。成人对男孩女孩的行为进行有区别的强化(奖赏和惩罚),例如,在家庭中,当女孩做出女性行为时,其监护人会给予积极的强化即奖赏,当女孩做出男性行为时,其会受到消极的强化即惩罚。长此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受到区别对待和区别强化的儿童会形成最初的性别刻板印象。
(二)教师性别刻板观念影响幼儿性别意识的形成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社会的第一站, 因此也是幼儿接受性别教育的重要场所。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中以女教师为主, 因此, 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多是接受一些符合女性特点的影响。因此,教师往往容易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及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来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教师的榜样作用极为重要,具有刻板性别观念的教师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幼儿传递自己所认同的性别信息,而这种信息在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影响着幼儿的性别意识。
(三)男性角色缺位影响幼儿性别发展
幼儿成长中的男性角色不可或缺,其中起着重要影响的无非是父亲角色和幼儿园男教师角色。然而如今,越来越多“丧偶式”育儿现象的出现,提醒着人们父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家庭中的男性角色的出现,有利于培养女童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男童的坚强品质和男子汉气概。另一方,从长远来看,利于其择偶、就业、婚姻和终身发展。幼儿园中,男性教师的缺乏,女性教师的垄断,极大的影响了教育活动,即女教师大多偏向于室内的、安静的、安全非冒险性的活动,而男教师则倾向于室外的、冒险性的活动,这种以女性为垄断的教育活动类型无时无刻不在向幼儿渗透着单一的性别认知和信息。
三、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转变
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性别教育意识至关重要,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人员,其教育意识和教育态度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其次,家庭婚姻状况也是影响幼儿性别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完满的家庭模式、和谐的婚姻状况,有利于儿童建立平等的性别关系,父母双方鼓励优秀的性别特质,是儿童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的,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会极大的影响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格发展。
(二)教师结合“双性化”性别模式进行教育
双性化是指兼具男性人格与女性人格的共有长处与优点的一种综合性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性别角色模式,也是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理想目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双性化教育模式进行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儿童摆脱以往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促进男女两性各自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利于纠正教育体系中存在的“教育倾斜”体系。
(四)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男女生理性别的不同是由先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而性别刻板印象更多的是在后天经由社会化所形成的,即家庭、学校、社会给男女儿童的行为以不同的对待和鼓励。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存在着“代偿”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三者合流、天衣无缝往往只是一种理想,很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家长可能会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承担更多,而在家庭教育中松懈自己的责任和承担的教育义务。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关键在“共”,使儿童更好更快地发展,而不是左顾右盼,互以它方的表现为自己作为的条件。
结语:
教育是保障人才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教育需要创新。在双性化视角下的幼儿性别角色教育,不仅是前沿新兴的教育形式,更是未来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克服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摆脱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客观平等地对待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双性化教育环境,促进完满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文静,宋良欢,李商,朱诗琪,刘冠希,张雪琴.学科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的影响、原因与应对[J].高教学刊,2019(21):47-49.
[2]武玮.从性别刻板印象浅析幼儿性别教育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11):81-83.
[3]高迎浩,程永佳.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2,21(02):52-54+58.
[4]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0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