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8期   作者:刘子强
[导读] 心理健康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德育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心。
        刘子强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重庆 400036
        摘要:心理健康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德育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独立,却又息息相关。若能将两者很好的融入中职教育中,则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德育教育;融合
引言
        中职学校是为我们国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学校,学生们是在中职学校学习之后会直接选择步入社会进行工作,如果学生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话就会影响我们国家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也会对我们国家的社会风气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影响我国的社会发展。因此,中职学校都开始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为社会培养出积极、健康的社会技术型人才。
1 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与困境
        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有责任和义务向社会及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格健全的技能型人才。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基本导向,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众所周知,中职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及心理的发展正处于至关重要的转折阶段。学生大多是由初中普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而学生认为自身并不是为了获得更高学历,只是为了方便就业。尤其是当前人才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危机也日益增加,如果学生这样的心理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其后期在树立自身意识观念、实现人际交往、择业就业等等方面都会存在诸多的问题。
        基于此,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持续发展,高效开展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一方面,学生的自信心难以有效塑造是当前中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很多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薄弱,无法顺利升入高中学校,导致自信心不强,具有一定的挫败感,也无法对是非善恶进行有效的分辨,对自身的评价缺乏合理性,尤其是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无法有效的衡量,找不到自身的发展潜力及闪光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职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的行为标准发生偏差,导致教学工作失去了时效性、实用性、科学性,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其职业能力及人格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另外,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职院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制定出的一系列互动策略及措施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虽然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得到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但仍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无法明确其对于学生持续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在结合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要实现德育与心育的共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分析
2.1 促进对学情信息的掌握,明确德育目标
        学生的道德表现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情信息,明确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进而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例如,教师通过沟通发现学生的自卑心理比较突出,而学生在自卑心理影响下性格往往比较孤僻、冷漠。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其交际能力作为德育目标。
2.2 有助于德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德育针对性
        德育活动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德育的认可度和支持度。传统的、呆板的德育模式很难让学生产生认同感,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情绪。

而合理地融入心理教育,能深入发掘学生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实际需求,进而设置科学的德育方案。这样,就能使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吻合,从而提高德育活动的针对性。
2.3 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干预,能够让学生自觉规范心理认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从而支撑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从宏观层面讲,这有助于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培养。
3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可行途径
3.1融合教育方法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互补性,可以通过结合两种教育系统的主要教育方法,来将其具有的优势呈现出来,德育系统中的常用教育方法有榜样示范、说服教育与集体灌输等,其缺少对学生内心的关注,削弱了教育实际效果,但是德育具有成熟完备的教材与教育系统。在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可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形式也各有不同,包括心理辅导与咨询、拓展性心理素质训练等。结合两种教育方法后,教师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化,可采取心理健康课程形式来传达德育教育内容,注重安排实践类活动,将心理健康理念渗透德育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用德育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心理实践与德育理论的结合,来让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学生可在德育课堂中展示出自己的情感需求与感性经验,优化德育教育的体验感受。
        例如,中职学校在与别校共同举办篮球赛时,老师可以监督、指导学生组织篮球赛的相关事宜。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再将迎接、招待、引导、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等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各司其职,将篮球赛组织好。作为迎接、招待的学生,其文明礼仪、个人形象必须是有严格要求的,统一服装、挺拔站姿、和蔼微笑、礼貌用语等都要面面俱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能有效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帮助其塑造更好的个人形象,提高个人素养及沟通能力,进而增强其自信心,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可为其之后的就业给予极大的帮助。作为球场布置、物品放置的学生,团队合作、耐受力、细心等是其必须具备的品德,否则其积极性容易被劳累、繁琐事务打击,学生更容易受挫。通过该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耐力、毅力,提高其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心理受挫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2 融合教育内容
        中职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使学生可以提升心理素质,具有更强的抗挫能力。德育教育工作本身存在社会性功能,其传递出道德规范、思想观点与政治观点等,内容上存在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在德育中的积极性较差。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直接引进到德育活动中,注重考查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增设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答疑与心理卫生教育等内容,使德育能够直接地服务于学生,在德育中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3.3 融合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积极地对教育理念进行融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可以形成教育效用,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与关注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在心理与思想方面的困扰,以此提升心理素质,以更好的状态来应对无法预知的事件,学校应强化对教师的培训,补充心理学教育知识,聘用专业的心理教师,完善师资队伍。
4结语
        在中职教学中,老师要始终坚持德育的导向作用,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利用德育教育推动心理健康教学,将两者完美的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便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各项行为,促使学生的内在、外在协调发展,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琪.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9(28):44-45.
[2]李文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及实现途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