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何坝职业技术学校 甘肃省陇南市 742100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考验抽象思维能力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不仅仅要讲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实验来解释和验证理论。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实验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实验教学法 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的学习实质上是探索物理现象的本质,对物质形态变化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将物理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但是,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不积极,只顾埋头记笔记,而没能真正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教学法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信心有重要的帮助。教师要提高实验教学法的意识,发挥其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真正的价值和作用。
一、通过实验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 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 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习状况来进行实验过程的布置和安排,。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有效互动, 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觉思考, 开发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
二、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
物理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学科, 物理课本中很多知识只单纯靠老师的讲解, 学生无法将知识理解透彻,。所以这就要求物理老师要改革我们现有的物理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做初中物理课堂中的主人。
例如, 在电学的教学中, 线路连接是非常难理解的, 操作性相当强, 也容易犯错, 且存在很多难以找到故障的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很多分组实验, 让学生合作学习, 亲自体验和参与,将班级学生按性别、 按学习能力的高低、按性格特点合理搭配分组。教师要不停地巡视和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或阐述电流的路径, 提高他们的动手实验能力、识图能力。在指导过程中, 绝不可以因为麻烦或者急躁自己动手替他们连接电路, 更不能够替学生包办实验, 只让他们观察现象。遇上故障时, 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不是简单地为他们排除故障。
分组实验中, 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通过实验,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 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从而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这样, 学生们在学好物理的同时, 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培养了学习其他学科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法, 帮助学生树立实验意识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使初中物理教学由单纯地培养学生物理技能和掌握物理知识, 走向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崭新阶段。物理实验意识作为物理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养。
四、实验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
初中生因为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 所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在生活中, 他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实验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 在教授完学生现代顺风耳——电话这一章节之后, 一个学生提出想要做一个简易电话。听了他的想法之后, 我给予了肯定。我按照他的理念设计了一个物理实验, 让他根据实验的原理和实验设计, 自行完成简易电话的制作。由于对实验的设计和结果有了充分的了解, 他很快就按照他的思路完成了实验。
五、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实验教学法是指通过实验来推断和验证物理结论。凭借初中生的能力,一个人单独完成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常常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讨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题教学中,教师采用实验教学法让班级同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蜡烛成像”的小实验,让各个小组进行比较,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完成得好的一组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种竞赛性质的教学具有游戏的趣味性,并且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好实验,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此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意见和想法上的交流,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势,这样会有利于自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煦佶 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
[2]周礼琴 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刍议[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