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及实践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8期   作者:黄雪娟
[导读] 大学英语教学在学生思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雪娟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在学生思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透过社会学角度,从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特有的只要特征出发,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选用教材、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进和渗透思政教育。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特征  实践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大学英语其实是隐形思政课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同时注重课程的文化诉求,坚持外语教学的语言和文化本性,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
        外语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属性,加上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学科优势。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大学英语类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能够入选教材的经典选文大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具有经典作品的感染力和思辨力,对学生的价值观能起到显著引领作用。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隐性思政”课程,是所有高校均会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受众面广,影响重大。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语用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语境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既要学生专业成才,又要促其精神成人,使学生踏上社会后有更好的个人前途和命运,对整个社会和民族有更大的启发和帮助。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一)改变教学理念、修订教学大纲。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多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然而,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在培养听、说、读、写、译语言能力时,为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政教学目标,可以在传统教材外增加时政教学内容,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应以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思政水平。
        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决定了课堂的教学水平,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最根本的保障措施来源于教师思政水平的提。通过多种学习交流活动让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调动思政教育意识,引导教师挖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素材。高水平大学英语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大学英语思政教育改革中,应以师资团队建设为抓手,强化基层教学活动,定期进行课程团队内部、团队间交流。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与高校党建工作相结合,在基层教研活动中,党员教师带头进行团队内部交流,设定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打造一支遵循语言教学归于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家国情怀的高水平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三)隐形植入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总体目标为: 站稳中国立场、中国视角,运用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在对西方经典作品的学习中,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同时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去阅读传统经典,培养文化自信,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文化比较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既不能为思政而思政,更不是要思政而应付。德育元素融入课堂的形式不能太生硬,内容不能太刻板,过程不能太随意。既有事先的精心设计,又有进程中的即兴发挥。注重隐性渗透,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大学英语创新教学设计,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与束缚,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观点完美地融合进课程当中。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注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延伸,建立整体的科学的思想政治体系。有必要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适当平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内容的比重,便于学生在比较中更深刻认识不同文化与文明的长处与不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就自信与创新为切入点,深挖中西方的文化自信与培养创新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有导向性地增强“四个自信”意识,并积极参与高校相关创新性活动与项目。
        (四)变革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高尚人文思想品德。
        大学生的经验以及各方面的阅历还不成熟,为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调整,重设教学方案。在充分利用多维教学手段,把纸质教材与电子化、网络化有效匹配,营造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同时建立网络教学,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学的课外延伸;实施教学实验,设计有效度和信度的测试体系,评估此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人文思想品德培养的成效。另外,教师还可以综合性进行教学,将生活中的西方文化与课本中的讲解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提升语言能力。变革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将英语学习的技巧与思想政治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说,其接受程度远远要高于老师的硬性灌输。
(五)打造线上线下课程培育活动,做好启发、分享、体验与感悟的三全育人工作。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相当普遍,可以依托国家、省级、校级在线课程平台,重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形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模式,课程建设提档升级,把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为目标,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打造大学英语“思政理论慕课”,建设一批校内示范课程,再加大力度进行课程投入,把优秀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培育成为省级、国家级示范课程,实现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教师鼓励学生到“中国日报双语版”、“可可英语”等国内知名英语微信公众号进行文章阅读和摘抄,也可以在BBC、CNN等国外媒体平台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进行指导到,注意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贸易战”、“全球抗疫”等时事热点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讲解,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举行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安排有关英语和思政元素融合的各项互动,如“十九大”翻译词汇大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情景剧、“讲好中国故事”配音大赛等。
        三、结语
        新时代要求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尝试组织多方面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富有浓郁人文气息的社会实践,形成思政教育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合力,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培养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
        [2]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教育文化,2018(11):12-13.
        [3]张拉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9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