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探析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8期   作者:余波
[导读] 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的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策略,需要各院校应重视公共体育课程,重视课程思政教育。
        余波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现实困境的分析,并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策略,需要各院校应重视公共体育课程,重视课程思政教育。
        关键词:体育课程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为我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中必修的课程, 也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中重要的板块,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高校体育课程肩负使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任务外,融合课程思政,重视协同育人工作,主动承担育人职责。如何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德”,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使思政教育融入在公共体育课程中更具针对性、亲和性。
1.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作为体育课程顺应“课程思政”的要求,我们要充分挖掘公共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围绕“运动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标,自觉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融合在每课教学中,在学生中弘扬塑造体育精神,增进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进取精神,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实现公共体育课的育人功能。
2.体育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2.1学生自我认知欠缺
        富有个性是现在大学生的显著特征。有的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中表现出冷漠、不作为的态度,喜欢当观众,躲避老师的监督,自身产生消极的行为而处于课堂学习的边缘;还有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畏难情绪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喜欢体育而厌体育课,甚至产生逃课的现象。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锻炼,体育课程思政就是形式,失去了价值引领作用。
2.2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欠缺
        在众多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课堂首要任务,重视学生对身体运动的直接体验,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化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内在具有的公平、团结、协作、拼搏等精神。同时,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还根深蒂固,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 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情绪反应、态度特征等缺乏积极的关注,使学生的思政教育被边缘化,现教师如何在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策略
3.1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目前很多院校的大学体育公共课程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教学组织的实施、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更多地侧重于学生个体运动技能的培养和个体身体素质提升的检验,忽视体育课程教学如何对学生心理和思想所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我们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教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在行为、情感和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道德培养。
3.2提高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能力  
        体育教师是“体育思政课程”的执行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仅是学生体育专业技能的传授者,也是体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引路人。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意识,提高其政治站位和主动培养人才的自觉意识,明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再认识和再定义能力。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发掘思政元素的敏感性和运用思政元素的主动性。其次,院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开展对课程思政内涵和意义的学习和培训,并将课程思政纳入到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促进教师以身立教、以德为范,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3.3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的影响和熏陶,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课程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情的分析和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转变学生“唯成绩论”、“唯及格论”的实用性、功利性的学习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对体育知识的运用同思想政治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同向同行,培养学生正确学习观和接受课程思政理念的树立。
3.4做好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关键在于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思考,结合《国家学生体质监测标准》以及思政课程特征建立专门的“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体在于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要充分结合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重新设计德育评价指标,将“知行合一”放在德育评价指标中去,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诸方面进行评价,检验“体育思政课程”的实际效果,根据实践效果不断对体育思政课程进行调整,使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参考资料:
        [1]韩 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05
        [2]杨大本 余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0.05
        [3]吴大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6
        [4]赵峰 徐润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20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