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益芳
新疆喀什第三师45团中学 新疆喀什 844604
摘要:初中阶段渗透计算机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围绕着“信息技术”这一课程载体,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学术理念等有效地整合于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对初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优势条件。同时,基于“核心素养”教育概念的提出,当代学校教育要全面考虑学生“终身发展及社会适应”的能力需求,在“互联网+”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的前提下,通过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塑造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满足了操作能力塑造与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高度统一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教育;初中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教学意见”中明确指出:“着眼学生的发展,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由此可见,在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学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基于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计算机科学的一般规律、契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针对课堂教学模式展开全面创新。
一、初中计算机科学内容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解析
立足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科技发展要素融入到学校教育之中,既是新型学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视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举措。目前,我国初中学校实施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的主要课程(或“媒介”)是“信息技术”,它与初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可从两个视角出发去审视。
一方面,立足宏观视角,初中计算机科学内容不能完全等同于“初中计算机学科内容”,虽然两个概念之下包括共同的知识点,但在教育价值容纳、教学模式呈现方面却相差深远。计算机科学内容所映射出来的价值,更多的是思想方法而非知识经验,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宏观架构之下,学生接受计算机科学内容可以更好地与创新思维接轨,并借助计算机科学所呈现出的逻辑性、结构性、系统性等思维观点,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另一方面,立足微观视角,初中计算机科学内容可等同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它以具体的知识统筹方式,将计算机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成果展示出来,并转化成有利于学校教育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了解计算机科学具体的“工具性”价值同时,也可以有效激活创新意识、提出创新成果,在一定知识领域范围之内达成“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事实上,计算机科学本身就凝聚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大量“创新成果”,从硬件到软件,“计算机”作为一个科学符号存在的价值,远超过了它作为“信息工具”的存在价值。由此,初中计算机科学内容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就构建起了天然的密切关系——计算机科学所提出的理念、所衍生的产品、所构建的学科体系等,分别撷取“创新”的某一个具体落脚点,例如“多媒体”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够将学生传统的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将平面感知能力丰富为立体感知能力,进而达成直观上的“方法与实践创新”。同时,将“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所包括的资源视为“工具”,学生可以实现对固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颠覆”,例如借助“搜索引擎”这一工具,学生可在课前收集、整理资料,转化成预习文本,在教师的协助下构建“翻转课堂”,这是一种“思想与理念创新”。
二、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
如前文所述,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遵循计算机科学的一般规律、契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而在“课堂教学”模式下,主体要素包括教师、学生、环境三类。
(一)创新教师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无论何种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引导者,且“创新能力”培养在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显性的知识架构,而是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不断激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展开创新实践。因此,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创新教师教育理念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具体的初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智能”去发掘创新点,例如初中生的“语言思维”智能较为优秀,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编程语言等字符形式,开发适应于此类学生的训练项目。而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学生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方面出发,在整体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加强身边教育资源在计算机科学教育领域的融合,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生活实践经验,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水平,为“创新能力”寻求更多的培养渠道。所谓“因势利导”,就是关注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兴趣点,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校本课程,例如学生对于“黑客文化”感兴趣,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编程知识,如果学生对于“平面设计”感兴趣,则应该广泛地让他们接触PS、flash等设计软件,在兴趣的趋势下提高创新的可能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创新培养渠道
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为师生之间搭建了有效地沟通平台,单纯地从“学习”角度出发,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不断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其中最有效地方法就是沿着着“创新”的具体方向,让学生通过大量尝试、探索,从中获取成果的喜悦。同时,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社会空间中,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途径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园中,例如可通过智能手机、家庭电脑等媒介,建立丰富的师生互动渠道,基于线上教学的方式,实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给予支持。
(三)优化课堂互动环境、营造创新课堂氛围
立足课堂教学框架,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组织应注重开放性空间的塑造,这与初中阶段其他学科相比截然不同。“计算机”是计算机科学教育实施的基本工具、媒介,在课程实践中需要学生亲自参与操作,那么这一过程中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宣讲教学”模式,让学生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否则就阻断了学生创新的可能性。开放性的空间塑造,核心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高效互动环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普遍质疑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彼此之间所形成的民主、自由、平等氛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结束语
结合《标准》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给予了细化,其中明确指出:“侧重信息技术基本特征的总结能力培养,注重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方法熏陶,关注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培养”,而以上诸多的“能力”综合内涵,共同指向了计算机科学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即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不可狭隘地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等置于“计算机技术操作”层面,更主要的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达成创新目标,以此循序渐进地达成各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冬艳.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59-60.
[2]孙慧青.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2):136-137.
[3]赵耀增.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J].科技资讯,2019,17(12):150+160.
[4]谢富坤.浅谈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学周刊,2018(2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