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泉
梁水镇镇联合校大荣中心小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对他们来讲,兴趣是使其积极参与某课堂的动力源泉。而高效率的体育课堂可充分锻炼学生体质,增加其抵抗力,使学生远离疾病,健康成长。因此,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重视起对学生运动兴趣的疏导和培养,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上课态度,建立起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成长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游戏教学、鼓励教学、语言诱导等各类新颖的教学技巧培养和疏导学生兴趣,提升其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体育;兴趣;教学
引言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效率低下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尊重小学生的个人特质的教学要求,也不符合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的新兴教学理念,不利于为小学生强健体魄打下坚实基础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激发小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十分重要。对此,本文对如何激发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兼顾好有趣和有效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气氛,这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对体育项目的内联进行深挖,有助于将学生的兴趣点向更多的体育项目拓展,让学生在认知体育项目之间内联关系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新的体育项目的兴趣。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要学习掌握更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并在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教学方式的基础是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建更加丰富、适宜的教学场景。教师可以执行已经设定好的教学计划,对在场景气氛感染下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对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产生兴趣,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课堂情境创设具有游戏性
小学体育教学应将练习形式与游戏相结合,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加工”,身体基本的活动形式、练习方法及活动规则与体育游戏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体育课堂上,如何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认知范围中去,通过体育游戏与身体锻炼形式使学生相互融合、渗透,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并且留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探索欲,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育人育心的作用。经统计,兴趣化试点学校都采用了课堂情境的创设,并且课堂环节的设置都与其相呼应,使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参与感。如在“攀登与爬越”课堂情境创设上,选择“小兵兵成长记”这一主题,将爱国教育融于课堂中,学练结合,进行层层递进的教学。但是部分学校课堂主题与之前的教学开始部分相脱节,如某学校将“投掷反弹球”这一教学内容的课堂情境创设为“米奇大战海盗船”,在开始部分,选用一般健身操热身,但在基本部分才引入这一主题。如若一节课采用完整的情境创设,在开始部分采用模拟米奇的动作元素或者音乐背景热身,便能更加贴合主题,更好地衔接下一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体育教师需要进行更多的准备工作,搜集学生喜爱的动画电影或卡通人物,选择活泼灵动的音乐,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学习内容,享受运动的乐趣。
3教学方法游戏化
如果想有效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联系密切,如果体育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教学生模仿,则很容易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使小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于体育课的兴趣和热爱,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的天性,将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在欢快的游戏中达到教学目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学生前滚翻的时候,如果教师只做一遍,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准动作要领,损害到自己的身体。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查一下顺口溜,结合动作技巧融入教学过程中,“小小的球圆又圆,我把身体卷成团,一蹬三靠要记牢,后脑着垫翻得好。”这句顺口溜既结合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也比学生单纯地模仿教师动作更有效率。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练习时如果有不会的动作时,可以结合顺口溜进行练习。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他们没有做过的活动都想去尝试。而在以往的体育课授课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特征,导致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经常是被动锻炼,这就导致学生自己并没有掌握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动作,教师也常常忽略身体素质较差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这就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强,成就感低下,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体育课的热情。中学生一般可以安安稳稳地坐在教室中听教师讲课,而小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体育课本应该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门课,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总是以自己为主体,这就直接导致小学生越来越抗拒体育课。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以小学生为主,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将课堂与他们最喜欢的游戏相结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在游戏当中给小学生传输运动知识,指导他们改正错误的锻炼方法,让教学模式游戏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提升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小学体育课堂。
4鼓励法的应用
针对小学生心理和性格特征,教师需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且包含了极为丰富的体育项目,起初,学生对其中的某些项目会有一定兴趣,但是由于小学生身体素质尚待锻炼,且对一些体育项目不够擅长,致使某些体育项目的成绩不及格,在学习中或多或少会遭遇一些挫折,此时,教师需要及时与其沟通,站在学生角度,全面考虑实际情况,予以学生更多引导和鼓励,增加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学生学习状况,即便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时,也应该予以言语上的鼓励和支持,以真诚的教学态度感化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运动自信,如此一来,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课堂。此外,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在乎长者对其的看法和评价,教师对其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学习态度有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需在实践教学时与学生保持平等交流的状态,与他们始终保持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其兴趣和自信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喜爱体育课堂。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时间教学中,良好的预备工作就很重要。若要让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就需要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教师需预先对学生起跳姿势进行详细的观察,在学生通过努力掌握动作要领时,及时的予以他们适当的言语鼓励,有效培养学生兴趣。
结语
一直以来,小学体育教师都在不断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后,体育教师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方向。兴趣化教学的开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体育教师要考虑人与课的统筹规划,不可过于强调兴趣的激发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体育教学的价值,要将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蒋新成.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兴趣化教学的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34):17-19.
[2]姜英花.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69,88.
[3]王建.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兴趣提升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