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延军 仇艳红
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 山东淄博 255033
【摘要】摘 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取得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就必须不断创新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本文从六个方面就如何构建和谐人文德育,系统化实施德育教育,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关键字】学校 德育 要素
德育教育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多年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方法,采取对象上分层有序,内容上系统衔接,方法上生动多样,建立起了稳定、系统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真正达到了育人之德、导人之行、塑人之心的目的。
一、建设人文德育,德育队伍建设是关键
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道德高尚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构建德育体系的关键,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师德建设。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确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德育观,引导全体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一岗双责”意识,要让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都渗透德育因素,真正做到“学科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 教师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特别要倡导并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深化对职业崇高感的认识,提高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同度,有效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用自己的高尚品行、健全人格的精神感染学生,使他们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人。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决定着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班主队伍素养势在必行,一是班主任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相互切磋,共同探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二是通过加强德育理论的学习,掌握德育发展的新动态、新途径,拓宽自己的视野,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三是通过培训、经验交流会、论坛、讲座等形式,加强对班主任教育管理艺术的指导。四是制定切实合理的班主任考核机制,力求实现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提升班主任队伍的专业素养。
二、建设人文德育,构建德育网络是基础
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德育教育全方位、全覆盖,我们的做法是推进德育网络建设,整合各种资源,构建了德育五大网络:学校—德育处—级部—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公寓分管主任—管理员—室长;卫生管理员—卫生委员—值日生;社区—学校—家庭等不同网络分支,形成人人参与的德育网络,全面、全程、全员、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设人文德育,德育平台建设是保障
在建成五大德育网络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六大德育平台:通过校长信箱,搭建起学校领导和学生直接交流的德育教育平台;通过德育处,构建起学校与班级沟通的平台;通过班主任,搭建起德育处对班级工作的指导平台;通过任课教师,建立起课堂德育教育平台;通过家长委员会,建立起社会学校家长相互协作的立体德育教育平台;通过班干部,搭建起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德育教育平台。通过搭建德育平台,纵向实现了上通下达,横向实现了家校协作,德育的实效性有了很大提高。
四、建设人文德育,德育阵地建设是依托
德育基地建设是学校课本教育的延伸,建好用好德育阵地,不仅能引导学生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密切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而且能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工作中我们注重了三个主阵地建设。
一是课堂主阵地建设。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渗透德育,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强化思想教育,注重知行统一,使教书与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校内德育阵地建设。利用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征文、书法、绘画、演讲比赛、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加强公民道德、社会公德、革命传统教育;发挥好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的宣传育人作用;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景无时不成为鞭策、激励学生的眼睛;三是社会德育基地建设。我们先后建立了派出所、京剧院、社区居委会、敬老院、超市等德育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法制、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发使命感。?
五、建设人文德育,学生品德评定是重点
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依据《中小学生守则》要求,结合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学生的操行等级可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由班主任在征求学生和任课教师意见基础上评定,每学期一次。评定时注意多元化评价学生,即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防止出现片面性。
六、建设人文德育,“五个结合”是核心
(一)德育教育应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依托学科教学,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发挥德育作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艺术来发挥德育作用,以组织教学环节为例,任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正确、合理、严格的要求,学生在贯彻老师的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德育教育应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舞台,搭建他们展示才华的平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观,更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生动、活泼的生活和学习氛围,是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德育教育措施,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从而达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社会的目的。
(三)德育教育应与德育品牌建设有机结合。创建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德育品牌,是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深化和巩固,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我们不仅成为了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试验基地,而且拥有了我们的德育品牌—校园文化艺术节,培养了一大批有艺术特长、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善学上进、身心健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
(四)德育教育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每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具有独特的家庭教育背景,家长对孩子品质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培训、讲座、利用校园网站等多种形式,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和指导子女,如何关注孩子的身心成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调整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行为和教育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德育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全面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曲延军, 1969年12月出生,男,汉族,大学学历,主要从事学生德育教育及语文教学工作。
仇艳红,女,1974年1月出生,女,汉族。大学学历,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及英语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