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发表时间:2021/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8期   作者:李延桥
[导读] 案例教学是目前全球有完善教育体制的国家采取的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李延桥
        湖北沙洋县沈集镇初级中学448265
        摘要:案例教学是目前全球有完善教育体制的国家采取的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其实是在人类文明发展演变中一直客观存在的。从形式上说,案例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话故事以及寓言故事。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围绕着课程需要传递的知识点,向学生展示真实的案例或者有信服力的故事[1]。所有的理论建立的根源,都是从实践探索而来,经过整合加工后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理论去指导生产实践,然后根据实践情况再进行理论修正的循环过程。因为摆脱了理论语言的抽象和苍白,尤其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知识的最有吸引力也是效果最明显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四十多年前,一位伟人顶着巨大的历史压力与现实舆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这一伟大举措改变的不单单是中国的经济腾飞轨迹,还有国民的思想开放进程。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思政课的作用无可取代,针对思想政治课的探索任重道远。近些年,不断出现高材生作出丧失人性的新闻,引起了大众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反思。道德与法治教育不断被提上教育进程,并且有原先的边缘位置开始逐步向教学中心靠拢。
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飞速成长的阶段。正是这样一个学生特殊时期的客观现实,使得学生的成长及性格处于一种极具特征且迫切需要进行正确引导教育的阶段。这一时期,男女同学的生理特征开始快速发育,随之而来的是心理上的极速变化。男生开始逐步展现出男性基因中潜藏的特性,冒险与自我地位追求的意识开始占据学生思考的主要方向;女生则呈现出一种躁动与稳重并存的焦虑与矛盾。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的急剧变化以及生活的客观影响,是思想和思维体系快速形成与稳固的阶段。在该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缺失很容易使得学生的思想出现偏执,进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身体健康。
         近些年,社会中经常出现高材生寝室投毒、残害室友,甚至残害亲人等骇人听闻的消息。人们对于这种心理扭曲的学生出现的恐慌,以及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焦虑,使得社会舆论对教育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极大的批判、反思和深讨。目前,国内社会对学生知识教学的成果都是极其自信的,但是在素质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担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及实践探索,教育行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方式的探讨一直受到大众的监督。初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了社会关注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初中教学从业者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备课阶段需要注意思维转变
        在新课程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教育从业者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去完善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内容落地[2]。对于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导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与方法总结。以学生收获结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在备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课堂最终的教学目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是非常枯燥且乏味的,而且因为学科本身的哲学性偏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达不到哲学思考标准。因此,将理论点进行具体化解读,采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才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清楚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特性的情况下,针对案例教学的选材也是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理论晦涩难懂,但案例又大多简单。这是哲学在反映到具体教学中必然的结果。

哲学本身就是对生活思考的升华,其根据就是非常简单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往往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再跟他们去讲《井底之蛙》这种小学阶段的寓言故事,显然会引起学生的轻蔑与不屑。所以,在教学选材时,除了注重课本案例的讲解外,适当的扩充当下的热点新闻和学生都有所耳闻的真实事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手段。
(二)授课阶段需要注意学生反馈
        在讲解课本案例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来讲。让学生去用自己的认知去解读课文,引导学生自己去说出故事的本质以及课文内容的起源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归类意识,并且在这样一种意识下,让学生很清楚一个概念: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其本质都是很简单的小故事。有些事情复杂也只是因为他是多个小故事的整合。这种思想观念的觉醒,可以给学生以自信,去更加积极的探索和理解生活,在遇到问题时也很自然能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情况更贴近于什么样的案例,明确自己可以怎样更好地解决。
        在有了这样一种思想暗示的情况下,教师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社会真实案例。让学生自己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从分析事情的本质,多角度解读事件人物,换位思考人物内心心理,最后根据学到的知识去自由发挥,当自己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可以怎样做得更好。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可以怎样去解决。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在逆境中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发言过程,就是在观察、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思想体系完善的过程。以往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接收了一大堆的信息然后准备考试,在思想、心理和性格的养成上一直都是空白的状态。这样一批没有“内涵”的学生步入社会后,经历几波洗礼就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被不健康的思想“洗脑”。当下社会中经常出现的学生消费过度、攀比等不良风气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青年辨不清正确甚至压根没有正确的意识,所以很轻易就被某些光鲜亮丽的人用几句看似合理实则荒唐的语言带偏。
(三)课后阶段需要注意追踪总结
         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思想和心理后,还要对学生进行更加长效反思的引导。一种健康的心理思想,一定是具有自我反思性、包容性和辩证性的。对一件事情的多角度解读,以及背后更加深入的思考才是真正能够长久保持内心健康,舒缓心理压力的方式。这应该成为教师评价自身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应该是教师去检验学生收获成果的方式。
         比如说,在学习《法不可违》这节课时。不光可以引导学生去联想遵纪守法的各种案例,以及像商鞅变法这种学生自我解读出的结果,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新闻上的“张玉环案”、“疫情期间谣言”等真实的生活新闻案例。给予学生时间和思考空间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怎样面对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个人人生定位。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内心追求。同时,在觉察到学生思想中偏激的一面时也能及时预防和疏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3]。

结语:
         运用案例教学法丰富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总结后最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水平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法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优势,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案例教学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生动有效的课堂感受,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细心洞察社会,这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学术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是极大的挑战。既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断深掘教学思想和洞察社会情感细节,有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状态和分析学生认知能力,最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赵露.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008):104-104
[2]陈进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深析[J].读与写,2015(006):139-139
[3]徐芳杰.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尝试[J].教育现代化,2018(11):354-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