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杰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南留中学 河北 保定 072550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痛点”。因此,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深受学术界与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与研究,文言文教学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文言文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将以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为立足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1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1无法建立有效的文言知识框架,目的性不明确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指出:“富有意义的新思想是通过归类到一个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一个互相联系的知识网)中才被学会的,即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新知识被学习者纳入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脑海里没有以前的知识储备,无法完成信息的输出。同时对于有难度的文言文新知识产生抗拒,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完成新旧知识的联系,一个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框架也就无法被完整建构。问卷结果也表现出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一直是懵懵懂懂的,这个单元是文言文就学习文言文,并没有想过通过这单元文言文的学习我要学到什么?文言文传达的内容,思想,价值在哪里?而学生仅仅实在学和听而已,并没有真正走进文言课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无法建立有效的知识框架,明确自己学习文言的目的,这也对学生学好文言文产生了阻力。
1.2文言文学习方法不科学
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写诗也会吟。背诵从古代私塾教育时就沿用不休,是有其教育价值的,古代私塾先生通过让学生不厌其烦地背诵,将知识像钉子般锲入学生几近空白的大脑,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或随年龄阅历的增长,知识就不言而喻了。古代教育塑造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说明了这种学习方式的成功,但现在的社会形势下的学生,如果仅靠背诵,把背诵当作万能钥匙,就会跟不上前进的步伐。背诵是讲究方法的,如果不加以理解地重复性记忆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扼杀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学得无聊又困难,难以探讨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智慧。教师在教学中长期在字词落实上耗费经历和时间最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时间久了,主动思维意识会逐渐减弱,对教师偶尔的启发性问题,学生也象征性地假装思考一下,一时半会儿学生找不到答案,教师怕耽误教学进度,又包办式地给学生呈现答案,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讲解。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有进取心的学生强打着精神记笔记,意志力稍弱点的学生们大都早已和周公打架去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最明显恶果就是学生学习方法变成了典型的死记硬背。但是只要课文理解了,背课下注释和课文都在理解性基础上记忆是不用死记硬背的。例如,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翻译是学习的重点,也是测试中经常考查到的知识点。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学生很容易在课堂就掌握了句子的意思,但是班里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课后的死记硬背,在提问和检测题中就发现这部分学生各种五花八门的翻译法都有,感觉舌头怎么也绕不出来,让人很想解救这些将自己困在乱麻中的学生。
2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2.1明确目的性,形成整体的文言知识框架
没有目的的学习,只能是一叶扁舟没有方向,没有方向的努力,只能徒劳无获,学生在学习文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目的,何谈知识框架的建构,所以教授文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才能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目的何在?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字、词、句理解和翻译,练习文言试题的最表面,既不能提升文言教学效果,学生文言知识框架也不能很好的被建构。因此可以采取初中同一作者的文言文篇目进行比较教学,既可以回顾以前知识,唤起既有经验,又可以丰富现有知识脉络。
通过两篇不同时期文章的对比,分析于初中生而言,这篇文言的目的性何在?为什么同一作者的作品适合不同阶段的初中生?从而让学生对文言目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促成文言知识框架的建立。例如,欧阳修的《卖油翁》主要描述了射箭人和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地讲解了“实践使人完美”,“实践产生真正的知识”真相。这个道理对于当前阶段对学生而言并不难以理解。寓意技能被长期反复苦练都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在九年级上册欧阳修对《醉翁亭记》本文主要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绘画出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可以通过两篇文言的主题思想上进行比较,七年级下册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了解了作者主要传达对意向就可以,而九年级阶段必须加入学生的思索,要问一问为什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目的何在,初中文言知识点串接,完成文言知识框架的建构。
2.2教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辩证的去对待传统教学方法的传承。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串讲法”、“问答法”、“诵读法”等都是古人在实践中探寻出来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了很长时间。对于此,我们不能完全的否定这些方法的重要性,而是要用扬弃的眼光去看待,灵活运用、融会贯通,不能完全的摒弃。其次,随着教科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也被应用于文言文教学中,如“目标教学法”、“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多媒体集音、色、图、文等于一体,对学生具有天然吸引力。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性可以淡化文言文教学的难点。例如,在纪昀《河中石兽》的教学中,涉及到物理知识如水流、泥沙、石兽等,学生仅看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观点。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石兽在河流中翻滚的画面,变难懂的文字为形象的动态视频,复杂的问题也简单化了,学习难点也随之解决。再者,多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朗诵效果。教师不仅可以播放音频、视频示范朗读,给学生提示正确的读音和停顿,而且可以播放有关文章内容的图片提示朗读顺序,增强朗读效果。如欧阳修《卖油翁》的教学中,插放故事情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顺序朗诵。看看陈康肃和卖油翁的神态,学生轻松领悟人物的对话语气并理解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也提高了背诵文章的效率。
2.3开发文言文学习的校本读物
语文课程是开放又富有创新活力的,除了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语文教材之外,文言文的发展还需要不同地区、学校根据需求和特色,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文言文校本读物,校本读物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博古通今,将古人的智慧领会于心、启发生活。例如,淄博淄川地区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故乡,尤其是淄川地区洪山镇中心学校开发有关蒲文化的校本课程,接地气地学习蒲松龄的生平轶事和《聊斋志异》等,体现了地域文化特色,也带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学生参观蒲松龄故居、上网查阅资料、到蒲松龄故居当小导游,到后来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科考、女性形象、现实批判性等,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不断解决疑惑、逐渐能写长的语段,到最后成为《聊斋志异》小专家的模样,实现了开发与实施蒲松龄文化校本课程的成功,也加深了学生的文言功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不仅是初中阶段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学生全面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孙少辉.二维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思考-以《爱莲说》一课教学为例[J].数字教育,2019,(02).
[2]梁国军.古文教学以新促旧-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新转变[J].教书育人,2019,(04).
[3]张晓红.信息技术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