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婷婷
(苏州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目的:研究孕妇饮食与孕妇血常规指标具体变化的联系。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收的围生期孕妇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盲选法来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0例。对照组孕妇不给予任何护理干预,观察组孕妇给予饮食指导。两组孕妇均需要保持规律的血常规检查,并且对其相关指标加以记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的RBC、HCT、MC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HGB、MCH、MCHC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饮食与血常规指标具体变化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必须要对围生期孕妇给予积极的饮食指导,保证其生活质量,以降低其分娩的风险,临床需加强重视。
【关键词】孕妇;饮食;血常规检查;关联性;分娩风险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gnant women's diet and specific changes in pregnant women's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Methods: 320 perinatal pregnant women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une 2020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blind selection metho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1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regnant wome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given any nursing intervention, and the pregnant wome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dietary guidance. Both groups of pregnant women need to maintain regular blood tests and record their relevant indicators.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RBC, HCT, and MCV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GB, MCH, and MCHC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re is a grea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et of pregnant women and the specific changes of blood routine indicators.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positive dietary guidance to pregnant women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to ensur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risk of childbirth. The clinic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Keywords】pregnant women; diet; blood routine examination; correlation; childbirth risk
引言:
在女性妊娠后,生理变化较大,免疫力降低,且对营养需求量增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营养供给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就可能会引起血常规指标异常,严重时,会诱发贫血[1]。通常,孕妇贫血多发于妊娠晚期,即孕31周以后,且有部分发生于产褥期,以30岁以上孕妇的发病率偏高[2]。如果在孕31周后,个体发生贫血现象,其在分娩中的风险提高,且胎儿发育也会存在异常;如果发生于产褥期,其出现产后并发症的可能性提高,且其可能演变为一项终身性疾病。再者,在产褥期存在贫血,就会对其母乳喂养产生限制,从而影响育婴质量。在这种状况下,不少学者致力于孕妇饮食状况与血常规指标具体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本研究收集320例孕妇基本信息及血常规指标来揭示孕期个体化饮食指导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接收的围生期孕妇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盲选法来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0例。
对照组中,孕妇的年龄在22到38岁之间,平均年龄(29.03±3.42)岁,孕周在22至34周,平均孕周(27.03±1.12)周;
观察组中,孕妇的年龄在22到39岁之间,平均年龄(29.12±3.45)岁,孕周在21至34周,平均孕周(27.13±1.24)周。
参与本次研究的孕妇临床资料完全,沟通方式有效;孕妇无妊娠合并症、贫血等现象;孕妇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孕妇与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护理干预。观察组孕妇给予饮食指导,其内容为:对孕妇的健康状态进行观察,并且就胚胎的各类器官是否正常发育、怀孕后女性的妊娠反应状况、孕妇的口味等内容就行了解。告知孕妇在妊娠中营养补充合理与科学的重要性。在早期的妊娠中,需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通常每日蛋白质摄入>40g,才能够满足母体与胚胎的健康需求。同时,补充奶类、蛋类、豆类等食物。除此之外,胎儿血液循环需要大量的葡萄糖,因此,要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每日要摄入150g以上,才能够避免饥饿对胎儿大脑发育的不良影响。维生素的补充,能够保证胎儿骨质增长,要多食用蔬菜水果等,降低酸中毒的可能。在整理既往资料后,可推荐孕妇多食用动物内脏,牛肉羊肉以及含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等食物,从而优化血液指标。
1.3 评价指标
血常规指标包含了: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红蛋白浓度(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的RBC、HCT、MCV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HGB、MCH、MCHC相较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png)
3讨论
在女性妊娠后,其生理和心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且随着胚胎的发育、胎儿成形与发育,其生理状况会出现较大的变化,这就使得其发生疾病的可能性提高。在这种状况下,必须要对孕妇进行规律的产检,来评估其生理状况,以给予积极的应对策略,保证母体和胎儿的安全,为分娩风险的降低提供参考[3]。在孕期检查中,血常规检查是较为基础的一项内容,其能够结合血常规指标来对孕妇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解,并且发现疾病是否存在,以给予应对措施。通常在血常规检查中,其最常鉴定出的就是贫血疾病,而贫血与孕妇是否存在血液疾病有存在较大的联系。在白细胞数量和分类异常时,个体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较高;在红细胞水平过低时,个体发生贫血的可能较高;在血小板计数较低时,其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较高。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通过血常规检查来进行辅助确定。而血常规指标的波动与个体的饮食状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4]。在很多研究中,已经确定孕妇早期、中期、晚期的血常规指标会存在明显的变化,这与个体的饮食结构存在联系,这也是中晚期孕妇出现血常规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点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未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观察组采取了饮食指导。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血常规指标在血红蛋白浓度(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几项上存在差异,也论证了该点,具有较强的可靠性[5]。在通过饮食指导来调节孕妇的血常规指标后,能够确定其是否存在妊娠合并症,以对胎儿的发育进行科学的评估。同时,分析分娩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对应的干预措施,来保障围产期母婴的安全。在饮食控制上,可遵循现有的资料,对其每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补充量进行确定,并且严格落实,来保证营养供给与母婴生理需求平衡,妊娠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贫血等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孕妇饮食与血常规指标具体变化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必须要对围生期孕妇给予积极的饮食指导,保证其生活质量,以降低其分娩的风险,临床需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李玉玲,钟小朋,许光珍, 等.孕妇饮食与孕妇血常规指标具体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5):49-50.
[2]许光珍,李汉平,李玉玲.孕妇饮食模式对血常规指标变化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6):32-33.
[3]郑玉莲.孕妇妊娠中期和晚期血常规指标的具体变化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7):89-90.
[4]杨娴.妊娠中晚期血常规的变化[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