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   作者:廖国平1,汪铁山2,陈莉婧2,邓芳文1,孙德贵1,尹新生
[导读]


廖国平1,汪铁山2,陈莉婧2,邓芳文1,孙德贵1,尹新生1*
(1湖南省常宁市中医医院 湖南 常宁 421500
2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药学部 广东 广州 511400)

[作者简介] 廖国平, 男(1987-), 湖南衡阳人,主管药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药学与医院中药新制剂研究,[通信作者] *尹新生, 男(1970-),湖南衡阳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医骨伤科学研究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新药的不断开发应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患病率正在持续上升,并已接近于原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该文通过简述DIP的临床特点及不同药物诱发DIP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对DIP的认知度,从而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降低DIP的发病率。。
[关键词]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研究进展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rug-induced Parkinsonism,DIP)是由于药物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含量减少或多巴胺受体被阻断,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从而出现运动障碍、震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20世纪50年代早期,DIP在医学界被首次认识,并认为其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后来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发现抗抑郁药、钙通道拮抗剂、胃肠用药、降压药和许多其他化合物也可导致DIP的发生。本文通过介绍DIP的定义,临床常用药物诱发DIP的致病机制、临床特点以,以期提高临床对DIP 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 抗精神病类药物
20世纪50年代,氯丙嗪作为第一个被发现的抗精神病药物,开创了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历史。但随着该药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很快就被发现其可能会引起包括帕金森综合征等一系列的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ide effects,EPS)。研究表明,接近80%的EPS是由于服用此类药物,而其中DIP发生率达到25%。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通过抑制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能的传递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又因为阻断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受体,使多巴胺-乙酰胆碱功能失衡,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亢进,而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生。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和氯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能选择性地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而对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阻断作用不明显,因此比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致EPS风险更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同样也可以阻断5-羟色胺受体,而这种双重阻断作用将降低DIP发生风险。有研究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致EPS风险氯氮平<奎硫平<奥氮平。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使用中、大剂量时,也会产生较高的DIP风险[1]。因此,推荐临床应尽量小剂量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2 钙通道阻滞药 有研究报道,长期使用某些钙通道阻滞药(桂利嗪、氟桂利嗪)的老年患者都伴有僵直、震颤或运动障碍等帕金森病症状,且发生率近30%。患者在使用氟桂利嗪后出现迟缓性运动障碍,在停药1个月后会有所缓解。此外,氟桂利嗪诱发的DIP潜伏期不等,从服药数周至数月,长则数年,导致临床诊断难度增加[2]。此外,临床常用于治疗心绞痛的钙通道阻滞剂曲美他嗪也被报道可诱发DIP。


在2004年某病例报告中共有8例患者,长期服用曲美他嗪期间罹患帕金森综合征,但均在停药后症状好转[3]。这是曲美他嗪诱发帕金森综合征的首次报道,随后亦有大量案例报道证实曲美他嗪可诱发DIP。
3 胃肠道动力药 常见的能诱发DIP的胃肠道动力药包括甲氧氯普胺、左舒必利、多潘立酮等。DE RONDE 等[4]报道了3例关于甲氧氯普胺诱发的DIP案例,其中2例在停药1个月后康复。此外,有研究证实左舒必利可通过阻断肠道多巴胺受体诱发DIP[5]。它们除了与末梢器官的受体结合外,还可通过阻断胃腹膜区多巴胺受体产生止吐作用,拮抗中枢多巴胺受体,导致高泌乳素血症、EPS等不良反应。虽然甲氧氯普胺和左旋舒必利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但其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其原因还尚待阐明。
4 抗癫痫药 研究发现丙戊酸钠诱发DIP的发病率约为5%,患者没有服用抗精神病药或其他已知会导致EPS的药物,并服用丙戊酸钠至少一年。当患者停用丙戊酸钠后,70%DIP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所有患者的多巴胺转运体均正常[6]。另有报道证实巴比妥类抗癫痫药物苯巴比妥也可诱发DIP,其致病机制也可能是增强了GABA的抑制作用[7]。

参考文献
[1] TARSY D,BALDESSARINI R J,TARAZI F I.Effects of newer antipsychotics on extrapyramidal function[J].CNS Drugs,2002,16(1):23-45
[2] 郑冰如,王虹,殷为勇,等.盐酸氟桂利嗪致锥体外系反应3例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6,25(11):740-1
[3] MARTÍ MASSÓ J F,Trimetazidine-induced parkinsonism[J].Neurologia,2004,19(7):392-5
[4] DE RONDE M W,KINGMA H J,MUNTS A G.Severe par-kinsonism due to metoclopramide:the importance of early recognition[J].Ned Tijdschr Geneeskd,2013,157(26):A6037
[5] SHIN H W,KIM M J,KIM J S,et al.Levosulpiride-induced movement disorders[J].Mov Disord,2009,24(15):2249-53
[6] JAMORA D,LIM S H,PAN A,et al.Valproate-induced Parkinsonism in epilepsy patients[J].Mov Disord,2007,22(1):130-3
[7] SHIN H W,YOUN Y C.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induced by phenytoin in a patient with drug-induced Parkinsonism[J].Neurol Sci,2014,35(10):164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