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 王东
广安福源医院 638000
【摘要】目的:对初发近视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的准确性评估进行探究。方法:选取80例近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全部落实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对隐斜量、正负相对调节力、调节反应值进行测量以及记录。以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予以滴眼,测量电脑验光,对主觉验光复测,同时运用右眼的数据实施统计。结果: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屈光度、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屈光度、睫状肌麻痹后主觉验光屈光度分别是(-1.08±0.31)D、(-1.28±0.42)D、(-1.09±0.34)D,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柱镜度跟主觉验光相比明显较高,p<0.05。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差值,跟年龄、屈光度、隐斜、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能力等并无明显的联系,p>0.05。结论:多数的初发性近视儿童为了获得较精准的屈光度,可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举措。
【关键词】初发;近视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准确性;评估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ccuracy assessment of the primary optometry of non-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in children with initial myopia. Methods: 80 cases of myopic children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main optometry of non-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was carried out. Hydrochloric acid cyclotrophant eye drops were used for eye drops, computer optometry was measured, and master optometry was retest. Meanwhile, statistic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e data of the right eye. Results: The main optometry of non-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computer optometry after 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and computer optometry after 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were (-1.08±0.31) D, (-1.28±0.42) D and (-1.09±0.34) D, respectively. The computer light column scope after ciliary muscle paraly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ain optometry (P <0.05).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diopter before and after paralysis of ciliary muscle and age, diopter, hidden skew, adjustment hysteresis, positive relative adjustment ability, etc., p>0.05. Conclusion: In order to obtain accurate diopter, the main optometry of non-ciliary paralysis can be performed in most of the children with primary myopia.
【 Key words 】 incipient; Children with myopia; Paralysis of the ciliary muscle; Master optometry; Accuracy; assessment
对于近视矫正来说,准确的屈光测量意义巨大,处方过矫、处方欠矫分别会导致患者主观不适、近视进展的情况。主觉验光属于科学的屈光检查举措,对可以积极配合医生检查的儿童可得到精准的测量结果,但对学龄儿童应用的准确性还有待发展。本研究主要进行分析初发近视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的准确性,提供给学龄近视儿童的科学检测、矫正重要的参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患者一共是80例,均是于本院治疗的初发低度近视儿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患儿的年龄区间在9岁至13岁,平均是(10.17±2.15)岁,睫状肌麻痹前主觉验光屈光度范围是(-0.50~-1.50)D,散光在-0.50D以内,右眼、左眼屈光度分别是(-1.08±0.31)D、(-1.03±0.33)D,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隐斜量分别是(1.28±0.37)D、(-1.70±0.54)D、(2.01±0.57)D、(-4.5±5.8)D。并且均是初发近视,没有戴镜矫正。排除具有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儿童,以及无矫正视力在1.0以下的儿童。所有的患者和其家属具备知情权,自愿加入到本研究中来。
1.2方法
首先,予以所有的儿童展开一般的常规检查,常规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检查几项属于主要内容,将眼部疾患问题进行排除。进行电脑验光,同时采取综合验光仪落实主觉验光操作。以最高的正屈光度,得到理想矫正视力。然后对于正负相对调节力实施测量,对于33cm隐斜度进行测量两次,测量的工具就是改良Thorington尺,记录两次结果的均值。
其次,采取日本Grand Seiko公司生产的WAM-5500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对于调节反应实施科学的测量。运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软件,于眼前33cm的液晶屏上显示出视标。遮挡住儿童的左眼,基于屈光全矫情况下,进行视标的注视,并且对于儿童右眼的调节反应情况展开连续测量,记录的时间是半分钟,得到平均值结果。然后对于调节滞后量展开计算,调节需求跟调节反应的差值即为调节滞后量。
最后,展开睫状肌麻痹验光,方法就是采取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的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麻痹处理双眼睫状肌。一共进行滴眼三次,每隔五分钟进行一次滴眼。在第三次点眼半小时以后,对于瞳孔对光反应进行检查,消失对光反应之后,采取电脑验光操作,之后落实主觉验光。
1.3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s)形式表达计量资料,以[n(%)]方式表达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和X2。三种验光方法数据以方差分析检验,同时以LSD法展开两两比较,对两种举措展开一致性分析,另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正相对调节力、隐斜以及调节滞后量等相关的因素。如果p<0.05,则说明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对比睫状肌麻痹前后验光数据情况
见下表1所统计。对比所有的儿童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的等效球镜度结果显示,存在统计学价值,同时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跟麻痹前主觉验光等效球镜度之间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进一部的分析球镜度、柱镜度显示,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与跟柱镜度的之间具备显著的差异性,p>0.05。
.png)
2.2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结果一致性分析
所有儿童对数据差值的均数、差值的标准差分别是-0.005D、0.14D,95%一致性界限在(-0.29~0.28)D。在一致性界限内,睫状肌麻痹前后主觉验光度数差值最大的绝对值是0.29 D,所以两种方法验光结果一致性理想。另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睫状肌麻痹前主觉验光跟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差值,并没有密切的关联于年龄、屈光度、正相对调节能力以及隐斜、调节滞后量等因素。
3讨论
本研究观察初发近视儿童的睫状肌麻痹前后验光数据显示,在睫状肌麻痹前后,规范主觉验光数据具备一致性,跟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数据对比而言,主觉验光具有同等的球镜度,同时具备更低的散光度,所以体现出主觉验光具备一定的优越性。而且针队近视儿童来说,很多睫状肌麻痹前后的主觉验光具备一致性的等效球镜度。有研究显示,针对10岁至15岁的近视患者,小瞳下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结果,跟阿托品睫状肌麻痹验光结果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异性[1]。当下近视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通常是对于8岁以下的儿童运用阿托品凝胶,9岁以上的儿童,主要是实施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1%),跟阿托品具有相似的睫状肌麻痹成效[2]。
对于处在9岁至13岁的近视儿童,经规范的主觉验光方法,可以辅助儿童积极的放松调节,让所得屈光度具备准确度,无需实施睫状肌麻痹剂。另外,此项研究中的结果也能够明显的观察到,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值跟主觉验光球镜度之间并未见明显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柱镜度跟主觉验光相比较明显更高 。
进行主觉验光环节,如果散光量的范围在两者之间,通常具有较低度数,能够降低散光量。初发近视儿童,通常都没有配戴眼镜的经历,需要进行模糊适应,所以很多的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过主观判断相对清晰度所得散光值,跟电脑验光的散光值相比较更低。如果遵循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进行处方,一般会对于初戴者的戴镜体验感受身体的不适。相应的研究指出[3],在4岁至20岁的近视群体中,落实睫状肌麻痹以后,电脑验光、小瞳下主觉验光会具有1.1D的平均差值,跟此研究中提出的两种举措所获差值的0.18D相比较显著更高。主觉验光方法放松调节成效,紧密的关联于受检者的年龄、配合程度。
对于屈光检测准确性产生明显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调节。近距离工作期间,因具有焦深,所以通常跟调节刺激相比较,调节反应更低,也就是调节滞后现象。所以,在看近时,正常状态应该是一定量的调节滞后。此研究中,以红外自动验光仪,对于调节反应合理的测量,产生较高的精度,获得准确的调节反应。全部的儿童具有调节滞后的结果,不存在调节超前病患。而且观察到,初发近视者具有较低的正相对调节值,同时正常值标准一般是超出-2.25 D的。没有矫正的近视患者视近时显著的削弱调节需求,仅进行较少的调节,长时间的在低调节环境下,会降低调动能力。进行矫正以后,能够积极的调整此种问题。本结果表明,调节滞后量、正相对调节、隐斜,并无明显的关联于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度,所以也可以证实,对于非睫状肌麻痹验光的准确性,以上的参数并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按照此次研究中的结果,将调节或集合功能明显异常问题进行剔除以后,很多超过9岁的初发近视患者,能够经规范的主觉验光,获取理想的屈光度,具备较高的准确度,同时经过试戴,对于最终配镜处方进行明确,防止由于采取睫状肌麻痹剂产生的不适感受。针对研究儿童近视患者的流行病学等,在睫状肌麻痹验光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采取规范主觉验光结果当作有价值的参考。
结语:
综上所述,初发性近视儿童为了获得较精准的屈光度,可进行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举措。临床实际的工作期间,可按照实际的情况,科学的确定好有无展开睫状肌麻痹验光的必要。
参考文献:
[1]蒋玲玲,徐菁菁,李苗苗, 等.初发近视儿童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的准确性评估[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9,21(3):200-204.
[2]谭倩,张亮,郭惠宇, 等.海南省五指山市青少年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0,41(3):493-500.
[3]胡俊,陈子扬,张晔, 等.轴率比在儿童中低度近视诊断的应用[J].眼科学,2020,9(01):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