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救治创伤患者死亡发生危险因素与急诊救治对策-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   作者:钟鸿波1 张开权2 李高辉2
[导读] 研究分析急诊救治创伤患者死亡发生危险因素以及就诊救治的对策。


钟鸿波1  张开权2 李高辉2
1.玉溪市急救中心急救科,云南 玉溪  653100
2.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急诊救治创伤患者死亡发生危险因素以及就诊救治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创伤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分析的样本,其中一百多例自送入院,一百多例通过玉溪市急救中心出诊转运,急救中心按照院前处置流程救治,并在现场采取止血,包扎,固定,输液,转运。收集并且对比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创伤的原因和现场急救等情况。结果:通过资料可以看出,死亡的患者与生存的患者在年龄、现场急救情况等方面存在着统计学差异,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患者的年龄大小、现场的急救措施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及时都会成为影响整体治疗效果的原因。结论:在临床中,急诊救治创伤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超过50岁以及现场急救不及时等,可以通过改善以上所提的方式来改变整体急救方式,更好的提升整体救治效果。
【关键词】 急诊救治;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创伤是当前社会40岁以下成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主要是由于机械等因素造成的人体器官发生损坏,通常表现为疼痛、肿胀以及骨折等症状,严重甚至会导致致命性的大出血以及窒息休克等,重症的创伤患者病情会十分复杂,而且发展的会很快,给急诊的救治会带来很大的难题,所以死亡率也是居高不下,所以探究急诊救治创伤患者死亡发生危险因素,对于更好控制由于创伤发生的死亡事件以及更科学的制定急诊就只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随机选取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创伤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分析的样本,其中患者男性160例,女性140例,年龄在13-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4.2岁,所有的患者都根据我国制定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进行确诊,排除在入院之前死亡的患者,在确定的患者中,死亡30人,死亡率为10%。
1.2方法
   收集并且对比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创伤的原因和现场急救等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软件的处理和分析,资料通过组间比较形式进行。
2结果 
   在分析探究过程中发现,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年龄、现场急救是否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时间上,两组统计结果无明显差异,在救治效果上,轻型如皮肤擦伤,病人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骨折病人,和有致死性创伤性病人,统计有明显差异,即急救中心救治的病人,在大出血,骨折病人,危重症病人身上,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超过50岁及现场急救的规范与否决定了患者的存活率。
   
死亡患者当中年龄超过50岁的患者共计18名,而存活患者当中超过50岁的患者共计13名。


同时现场救治过程中出现急救方式不规范死亡的患者共计15例,在存活患者当中现场救治不规范的患者人数共计10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院前急救在创伤救治应用急救措施止血、包扎、固定、输液,甚至气管插管有效降低了死亡率。
3讨论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年龄较大的患者往往在应急过程中耐受能力会明显下降,其身体的各个器官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时间更短,所以年龄大的患者死亡的风险更高。现场急救措施的实施也会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抢救效果,由于急救现场缺乏完备的设备造成许多抢救方式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也会引发相关并发症造成患者的死亡。
??濒危病人是指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拯救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或无脉搏病人以及急性意识障碍病人等,。这类病人应当及时的送入急诊抢救室。危重病人则是指患者的病情随时有可能进展至濒危病人,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残的患者,应尽可能的事先安排接诊,并及时的给予患者治疗。若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还比较稳定,但其它症状十分严重,比如急性意识模糊或心绞痛、定向力障碍、复合伤,也需要医护人员引起重视,因为这些病人有可能发展为濒危病人,在临床上上述的病人都属于急诊救治创伤患者,医护人员应在急诊是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更好的提升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存率。
    在进行急救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医院应构建专业化的团队,配备先进的急救设备,掌握先进的急救技术,在创伤患者到达医院时要准确的评估出患者的各项指标,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应当做好相关的干预措施,参与急诊的医护人员应当不断的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的练习,不断的构建自身专业化的水平,尽量在有效的急诊救治条件下,做到规范化的现场急救措施。创伤患者的急救关键时间一般在受伤后的两小时内,应当做好迅速、有效、系统性的应急措施,保证在突发情况下开放各种绿色通道,保持不同专业科室、急诊之间的联系,确保能够在黄金抢救时间实施急诊抢救措施,提升急诊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确定了患者的年龄以及现场救治方式两个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急诊救治创伤患者的过程中应当做好上述两个方面的控制和协调,有效的规范现场救治模式的规范性,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唐昌华.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029(007):915-916.
[2]刘艳武.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 2019,11(02):36.
[3]田刚.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临床救治分析[J].健康大视野, 2018, 000(014):229-230.
[4]刘飞.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No.231(18):64-65.
[5]武光军.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急救措施和急救效果分析[J].药物与人, 2014(12期):328-3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