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及治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   作者:杨济安
[导读] 慢性肾炎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杨济安,成都成华东区医院,邮编:610000
   摘要:慢性肾炎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慢性肾炎即为肾小球有慢性病变存在,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疾病的病因,患者的病情若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进一步发展减退其肾功能,最终将慢性肾衰竭形成。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起病常较为隐匿,且疾病的病程较长,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减少尿蛋白、控制血压水平和日常饮食等方式治疗疾病。慢性肾炎蛋白尿可损害患者的肾功能,单纯使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常无法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慢性肾病蛋白尿,可从益气健脾、双补脾肾、益气养阴、健脾固肾法施治。慢性肾炎蛋白尿顽固不消者,可从益卫固表、虫药祛风、活血通络、补虚培元施治。
   关键词:慢性肾炎;蛋白尿;中医药疗法
   引言
   慢性肾炎是一种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此类疾病往往会对于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或者血尿的情况,部分患者同时还会出现高血压与关节、面部水肿的情况。此类疾病会使得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疾病往往会出现慢性进展的情况,进展由几年至几十年不等,最终将会导致患者出现慢性肾衰竭的情况。近年来我国国内经济水平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往往出现了一定的改变,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在西医治疗的方法中,针对于此类疾病多采用糖皮质激素与细胞毒性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此类药物往往副作用较大,患者长期用药容易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利于长期治疗。而中医在此方面却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在临床的应用中也较为广泛。
   1从中医论述对慢性肾炎蛋白尿的认识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发病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尿蛋白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肾脏病的预后,与肾脏结局的风险呈线性相关,因此尿蛋白含量是肾脏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中医认为蛋白尿的产生是因脾肾亏虚,精微外泄,常从虚论治,虽取得一定疗效,但对病情日久、迁延不愈的患者疗效仍欠佳。近年来研究发现,湿热、热毒、瘀血等是慢性肾炎常见的几种实邪,存在于慢性肾炎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其中又以湿热之邪最为常见。因此重视慢性肾炎湿热证的治疗,对降低蛋白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慢性肾炎蛋白尿病机分析
   2.1脾肾虚损风邪相搏
   脾肾虚损、风邪相搏是慢性肾病蛋白尿反复不愈的病机特点之一。肾病蛋白尿久治不消,小便见泡沫者,为风邪所致。风性开泄,精微外泄,尿的泡沫明显增多,故泡沫尿是风邪的重要特征。湿热等病邪常以外风为先导侵袭人体。脾肾功能正常时,风邪不易侵袭人体,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肾虚损时,外风夹湿侵袭,困遏脾阳,致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风邪上受,首袭肺卫,循咽喉下扰于肾,肾络受损,开阖失司,则精微随小便下泄形成蛋白尿。肾阴耗损不能涵养肝木,肝木乘脾,脾统摄失司,精微随小便外泄。
   2.2脾肾虚损复感湿热
   脾肾虚损、复感湿热是慢性肾病蛋白尿形成的病机特点。湿热是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主要病因,而脾肾虚损是其病机的关键。脾主运化升清,肾主蒸腾温煦,二者功能正常时,则人体不易感湿热。脾肾气虚,湿热之邪相客,内外相引,则易感湿热,正如章虚谷所言:“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慢性肾病蛋白尿夹湿热者,本虚责之于脾肾,标实责之于湿热。脾肾虚损是蛋白尿形成的内因,而湿热则会加重蛋白尿的症状。认为肾病蛋白尿的病机关键是脾肾虚损,湿热是蛋白尿的病理产物,培补脾肾、清利湿热使脾肾功能恢复而蛋白尿病愈。慢性肾炎蛋白尿虽有风热、湿邪为患,但脾肾不足是肾炎蛋白尿形成的根本,主张从补益脾肾,辅以燮理气血。脾肾亏虚是蛋白尿形成的内在原因,湿热是蛋白尿加重的重要因素。肾虚是发病之本,湿热是致病之标,主张以益肾清利法治疗肾炎蛋白尿。临证用药施治时,抓住脾肾虚损的病机,但不可忽视湿热因素。

小便浑浊是湿热的主要标志,临证时见小便浑浊,必须二者兼顾,不得偏废。
   3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机及治法探析
   3.1益气健脾祛风除湿
   脾虚气弱、湿邪内蕴者,症见面色淡黄、纳差乏力、脘腹胀满、大便稀溏、小便见泡沫、脉细缓,宜东垣升阳益胃汤益气健脾、祛风除湿。该方取党参、白术益气健脾,黄芪补脾固表,芍药敛阴调营,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升阳、祛风除湿,茯苓、泽泻除湿降浊。纵观全方配伍,益气健脾为主,祛风除湿为辅,党参、黄芪剂量宜重,羌防等祛风除湿药剂量宜轻。唐宗海指出:“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补脾有助于肾之封藏,脾土得健,肾得封藏,开阖有度,精微则不下泄。据此法立方,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若湿热明显者,用药宜轻灵平淡,不宜峻补或单独补益,否则湿热壅滞难化、蛋白尿难消。
   3.2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者,症见倦怠乏力、腰酸腰痛、手足心热、口干咽干、舌红、脉细数,宜以清心莲子饮益气滋阴、清热秘精。方取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地骨皮、麦冬、石莲子、柴胡、黄芩清热滋阴,车前子、茯苓利湿泻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谓此方曰:“常服清心养神、清热补虚。”湿热明显者,可酌加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白茅根清热利湿、化瘀利水。
   3.3补脾生血益肾填精
   脾肾虚弱,气血不足者,蛋白尿反复迁延,面色无华,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爪甲色淡,舌淡嫩,脉弱,宜以归芍六君子汤加何首乌、砂仁补脾生血、益肾填精。方取六君子汤益气健脾,当归补血润燥、芍药敛阴养血、柔肝理脾。当归、芍药二药相伍,一则可以缓和六君子汤之燥,二则柔肝以助脾运,三则助六君子以补血。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砂仁化湿理气和胃,全方以益气健脾、补血敛阴为主,辅以益肾填精。此法适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反复,伴贫血的患者。
   结语
   《内经》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慢性肾小球肾炎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为脾肾亏虚,标实主要为湿热、瘀血等。肾失收藏,脾不升清,则精微与浊物相混下注膀胱,产生蛋白尿;湿热内蕴,日久伤及肾阴,致火热炽而化风,湿热胶着、黏滞难化,终致肾失封藏,漏出蛋白,甚迁延难愈。“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脉道不利,精微渗出脉外,尿中蛋白顽固难消。肾炎方中黄芪、芡实健脾补肾,土茯苓清热解毒利尿,共为君药;泽泻、猪苓利湿通淋,蝉蜕、地龙清热结、利水道,乌药、陈皮温肾健脾共为臣药;白芨、仙鹤草、大小蓟散瘀解毒、凉血止血,当归、川芎活血祛瘀,白术、防风益气固表,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脾气健运,肾精内藏,瘀除湿化,蛋白得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临床肾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7.
   [2]周恩庆,陈忠跃.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43-444.
   [3]王宇光.国医大师张琪从脾肾论治肾病蛋白尿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9):925-927.
   [4]李梢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济仁、张舜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9-110.
   [5]任云城.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证治刍议[J].山西中医,2011,27(8):61-62.
   [6]盛梅笑.益肾清利法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7):775-776,778.
   [7]沈庆法,何立群.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20-21.
   [8]鲍玉芳.健脾益气清利活血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2012,33(4):408-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