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中 男 1980-11-4 汉 本科 睢宁县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科 副主任医师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的相关性。方法:在2016年4月3日至2020年4月14日期间选取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试验对象,均采用GE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随后分析CT扫描的影像特点以及脂肪肝分级分布。结果: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现胰腺呈不同程度增大,部分患者周围存在炎性渗出,边缘模糊,且60.56%存在脂肪肝,其中6例为III级脂肪肝,19例为II级脂肪肝,18例为I级脂肪肝,其中6例III级脂肪肝患者均为重症胰腺炎。通过相关治疗后,7例脂肪肝完全消失,34例通过复查腹部CT,发现肝脏实质脂肪浸润情况不同程度恢复。结论: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脂肪肝的分级分布与恢复情况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脂肪肝;相关性
胰腺炎属于消化科常见疾病,主要是因酗酒、高三酰甘油血症、胆石症引起,死亡率占院内死亡率的10% [1]。为了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临床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急性胰腺炎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引起血脂、血糖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引起肝脏损伤]。为了了解两种疾病的相关性,本文便探索了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之间关系,如下文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试验对象,此次试验均在2016年4月3日至2020年4月14日期间完成。42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8.46±4.42)岁,体重52~76kg,平均体重(63.19±4.13)kg;临床表现:54例出现发热,63例出现急性上腹痛,43例存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15例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10例存在休克,22例存在低血压。入选标注:(1)患者各项资料齐全;(2)患者经实验室、病理活检,确诊为急性胰腺炎;(3)患者血尿淀粉酶存在不同程度升高;(4)患者对本次实验具有一定了解性。
1.2 方法
检查方式:患者全部禁食禁水,接受检查时平静呼吸,采用GE64排128层螺旋CT、电压120KV、电流250mA,球管旋转时间0.6s,层厚5mm,层距5mm,扫描范围膈顶至肾脏下缘,对全部病例进行1.25mm的薄层重建,重建图像转至ADW4.6工作站进行重建,重建方法主要为多平面重建(MPR)。采集肝脏3个层面的图像,图像位置分别为1经第二肝门层面 、2经门静脉左右支层面、3肝门层面。脾脏分别采集肝门上、肝门、肝门下三个层面。不采集可见的肝脏血管及胆管,不采集其它非肝脏实质组织的断层图像。测量区域面积为250-350mm2。
诊断标准:在评定脂肪肝时,需依据肝脏的CT值<脾,肝脾CT值之比<1。脂肪肝的程度按照CT值分为三级[3]:III级:肝脾CT之比<0.45,肝CT值<25HU;II级:肝脾CT值之比在0.45~0.65之间,肝CT值在25~36HZ之间;I级:肝脾CT值之比在0.65~0.86之间,肝CT值在36~49HU之间。正常肝的密度高于脾和肝内血管。
1.3 观察指标
分析CT扫描的影像特点以及肝脂肪浸润分级分布。
分析患者治疗后效果。
2 结果
2.1 分析CT扫描的影像特点以及脂肪肝分级分布
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肝功能和血甘油三酯、血糖检查,其中27例伴随血胆红素升高,所占比为38.03%,38例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所占比为53.52%,56例出现血甘油三酯升高,所占比为78.88%。血糖增高33例,所占比为46.48% 。
患者在经过CT扫描后,可发现胰腺呈不同程度增大,胰腺周围存在炎性渗出,边缘模糊,且肾前筋膜存在明显增厚。6例胰腺内存在出血坏死,14例患者胰腺内发现密度明显不均,存在假性囊肿形成及胰性腹水。此外71例患者中,伴随脂肪肝的有43例,所占比60.56%,其中7例存在脂肪肝病史,在发病后肝功能存在明显受损。43例合并脂肪肝的患者中,均表现为弥漫性脂肪肝。从分级角度统计,6例为III级脂肪肝,19例为II级脂肪肝,18例为I级脂肪肝。且发现本次6例III级脂肪肝患者均为重症胰腺炎,表现为胰腺炎病情越重,肝实质脂肪浸润程度越重,肝损伤程度越严重。
2.2 分析患者治疗后效果
43例合并为脂肪肝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其中34例通过复查腹部CT,可发现肝实质脂肪浸润呈不同程度恢复,7例脂肪肝完全消失,且在恢复的患者中,大部分为I级~II级脂肪肝患者。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属于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可因多种因素引起胰管阻塞,导致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和胰管内压力骤然升高,若干预不及时,可伴随其他脏器损伤,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在研究深入过程中,可发现胰腺炎在急性发作时,引起肝脂肪浸润或肝功能异常或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急性胰腺炎时血液中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明显增高,分解产物可以使肝脏中脂肪含量增加,脂肪在肝中蓄积,导致肝脏密度减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血液中脂类含量非常高,可以使肝脏的CT值表现为负值。②急性胰腺炎特别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引起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分别激活肾上腺髓质系统和皮质系统,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类物质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增高,促进蛋白质的分解、糖异生增强,补充肝糖元储备,糖元在肝脏中的浓度增加、引起肝脏密度减低。③急性胰腺炎时,由于机体调节、血液中的各种反应蛋白浓度增强,比如血清淀粉样蛋白和C反应蛋白可提高1000倍、肝脏含血丰富、这些血液中蛋白含量的增加可减低肝脏实质的密度。④急性胰腺炎产生的炎性物质入血,大部分要循环至肝脏进行灭活,可破坏肝细胞线粒体代谢,而炎性物质也会加重肝实质细胞的水肿,引起肝实质密度减低。⑤急性胰腺炎本身由于炎症反应会导致内分泌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异常,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减低,出现应激性血糖升高,从而加重患者糖代谢及脂代谢的异常,出现高血糖和高脂血症,表现为脂肪在肝脏内积聚,可促使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从而形成脂肪肝[5]。
在鉴别何种原因的脂肪肝时,我们发现急性胰腺炎特别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基本表现为重度脂肪肝,有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支持。而其它原因(如肥胖、糖尿病、肝硬化、酗酒、妊娠、激素治疗后、营养不良)可以诱发甘油三脂和脂肪酸等物质在肝中聚集、浸润,引起肝细胞变性,产生脂肪肝,但是这类原因都有它的致病过程或病史,没有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脂浓度也没有急性胰腺炎时那么高。利用螺旋CT可对原发病起到鉴别作用。
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急性胰腺炎和脂肪肝及其相关的并发症。急性胰腺炎可以导致急性肝脏脂肪浸润和急性肝脏损伤,对于有临床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如果发现有重度脂肪肝、要高度警惕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本次结果中,71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中,伴随脂肪肝的有43例,所占比60.56%,且6例III级脂肪肝患者均为重症胰腺炎,由此说明,急性胰腺炎随着病情恶化,可存在较为明显肝损害,且病情越严重,受损程度越严重,两组存在密切相关性。同时43例合并为脂肪肝患者经过相应治疗后,病症明显减退,7例脂肪肝完全消失,且在恢复的患者中,大部分为I级~II级脂肪肝患者,由此说明,尽早发现脂肪肝,给予相应治疗,更利于病情控制。
总而言之,急性胰腺炎多伴有明显的肝脏损伤,且在CT表现为脂肪肝,当胰腺炎病情越严重,肝脏损伤越严重。而尽早诊断、治疗,能够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从而控制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刘汉卿,张健,郭新友等.急性胰腺炎伴脂肪肝征象的CT表现[J].海南医学,2019,30(10):1306-1308.
[2]王刚,沈佳庆.脂肪肝在急性胰腺炎早期严重程度预测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1):78-80.
[3]罗雪莲,吴成声,朱治文等.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诊断价值及影像特征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10):1084-1086.
[4]王远东.对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样改变的关联性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45(18):48-49,50.
[5]张忠文. 对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样改变的关联性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8,13(22):895-15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