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建工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5期   作者:黄小金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房屋建筑水平的稳步推进,深基坑支护作为维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水平的重要技术,日益受到重视。
        中铁二局电务公司
        摘要:随着我国房屋建筑水平的稳步推进,深基坑支护作为维护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水平的重要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分析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的技术管理重点,然后将某建筑工程视为参照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后分析如何加强施工技术要点管控的力度,作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房建工程;施工过程;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技术是一种房屋建筑过程中常会使用到的新技术,基坑是通过定向挖掘对房屋地质进行探测分析的土层,对稳定房屋建筑的地基,从而确定整个房屋建筑平面视图具有重要作用。对基坑进行支护可保证机械设备不受影响,减轻地质的干扰作用,从而促使数据更加准确。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规模不断增加,许多房屋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地基不稳定,促使房屋倾斜度增加,难以保障人民的安全。必须对该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作出规划。
        1. 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管理的策略
        深基坑支护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有很多道施工程序,对机械化设备使用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施工过程进行技术管理。其中,以管理深基坑支护的施工顺序和环节最为重要,因为深基坑支护涉及很多环节,而且这些环节都是系统化且相互作用的,缺少某一部分的工作或打乱了工作顺序,都会严重影响工程最终的效果。而深基坑支护工作的环节主要包括降水、围护、挡土和挖土等多项部分。
        一般来说,开展深基坑支护工作最开始需要进行引水灌溉,将土质进行松土工作,保证土壤层顺利被挖掘机和铲土工具突破,一旦缺少了降水这一环节,会造成两方面的不良因素。其一是因为土层难以集中挖掘管理,较为分散,工程速度就会拖慢;其二是土质容易因污垢凝结,甚至因为出现冻土而形成石块和沙丘,难以进行挖掘,机械化设备容易受损。而进行挖土以后就必须将这些土质围护到一起,从而进行集中支护工作,优化资源配置。因此,对深基坑支护的技术要素进行关键控制,极其有必要。
        1.1 支护方案的选用
        在进行深基坑支护前须确定合适的支护方案,因为不同的深基坑对于支护的规模及质量水平要求并不相同,如果是深基坑面积较大且周边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则应加大对支护技术的投入。边坡与变形量是两个重要的判断要素,边坡是基坑能否保证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边坡不够稳定,基坑就会有塌陷的风险,同时,边坡是否四边平整,也是保证基坑能继续深入而不会出现地面沉降的重要原因。而边坡容易变形,变形数据和支护的幅度与角度息息相关,如果变形量较大,支护范围则应相应扩大。除了对基坑四周的边坡进行预测研究和规划设计外,需要对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的土壤发育状态集中摸排,在不影响道路和建筑物分布的情况下建设基坑。因为地质环境都是互相影响的,一旦房屋建筑地基的边坡变形量较大,地下层容易因影响而减小吸收水量的速率,从而不利于道路平整。在排查周边地质环境较好的时候,可尽量立足于优化资源配置,选择管理力度较小的方法,对支护进行柔性管理[1]。
        1.1.1 锚喷支护
        锚喷支护及土钉墙都是效率较高的技术应用。这2种技术都应用在地质环境较好的情况下,不需要大范围改造边坡及变形量,不仅成本较低,还可快速完成,施工人员也容易掌握,以此作为方案基础能使深基坑支护具有高效性。但是存在缺点,当建筑临近市政道路,因为处于给水管线附近,会有大量水网分布,这些水网处于引水状态,连接了地下土,如果单纯地使用锚杆施工,就会导致泥土被牵拉,地下水倒灌。因此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用不同的施工技术。一旦周边的环境较为恶劣,则可适应性地对技术水平进行提升。例如对施工设备进行加固,以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处理较为深厚且成一片的泥土,除了坚固以外,还应使用端口较为集中且柔软的仪器,快速将土壤围护并且减小其喷溅的可能性。
        1.1.2 排桩支护
        排桩是较为广泛运用的技术,但是这种方案造价成本较高,其优势是一般都会使用到大型工程建设之中,或油田改造建设,特别是处理大型水管电网拆迁改造建设,由于地质环境较差,需要对地质进行装卸。排桩相比地下连续墙由于密度较低切长度较短,虽然稳固性高,但是如果受到腐蚀依旧容易被压垮。因此可将排桩与结合工程桩配套使用,因为地下连续墙的产出成本比排桩更多,因此可对施工基坑结构进行规划,对最为薄弱的部分使用地下连续墙,其他部分采用排桩技术。
        在应用排桩技术时需要注意房屋建筑的环境变化情况,尤其是对地质要实时勘测,因为相比其他支护技术,排桩极其不稳定,对地质要求较高,尤其是须防止周边临近建筑物发生形变。
        基坑的开挖须针对建筑群体进行,特别是房建工程。如某一房屋建筑的基坑开挖未达到设计要求标准,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周边临近建筑发生形变。因为建筑构造的变化,在同样力的作用下,假如失去这一部分支撑,就会造成同一建筑受力不均衡,降低建筑物的稳定性能。
        1.1.3 地下连续墙支护
        地下连续墙不仅可保持工程的坚固,还能有效止水,这种技术一般应用于基坑深度较大且地质差的工程建设之中。如果有相关施工团队在地质条件差时选择了锚喷支护,锚杆就不能继续对土层进行干扰,以免出现风险灾害,可利用内支撑的形式将锚喷支护准确运用。如果地下连续墙也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一般都是由于地质环境极差且有多层地下室,
        可在使用地下连续墙的同时辅助逆作法的工作方案。

这种方案最大优势在于可将资源合理转化,地下连续墙变成了地下室外墙,而地下室结构体系代替了内部支撑体系,能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但是这种支护技术的缺点在于无法对平面作出大的反应,因为其应用后基本很难拆卸,一旦地下连续墙质量没有达标或因施工过程操作不当,就可能消耗成本。
        1.2 基坑降水技术管控
        除此以外,还需要细化基坑支护每一部分的具体目标,基坑支护包括降水、挖土、围护等各个步骤,首先针对降水就必须准备良好的技术管理措施,以优化降水的效果。降水的主要目的有2个,其一是稀释土层,使土质分离,能更好地挖土;其二则是将水质的污垢冲洗,将石块和沙堆冲垮,保证机械设备深入。一般来说,降水的来源都是施工团队的工程调水,如果周边环境较差,水质容易水污染,且因为基坑规模和地质环境不同,有的引水线路难以接通到土层,且无法灌满,从而导致效果低下[2]。
        降水的具体技术方案有很多种,其中,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降水方案是硬性要求。明沟加集水井降水这种方式最为广泛使用,因为降水规模较大,能准确地灌溉较大水位,从而保证挖掘深入。而轻型井点降水虽然不如集水井降水普遍,主要由于降水方式呈点状分布,降水速度较慢,但是也能满足地下水位较高的需求。而喷射井点降水及深井井点降水则使用较少,主要在水位较低处使用,适用于基础环境较好时。
        除了匹配合适的降水方案以外,还需要看到地下水的重要作用,因为在降水过程中会促使土层稀释,如果有地下水作用就会形成双向受力,土层俯冲然后喷灌,造成地基崩塌。地下水主要来源有很多种,其中雨水和上层滞水最为常见,因为地表温度较高,蒸发严重,雨水就会渗透到地下。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使用集水井降水,如果使用水位较低的降水技术,因为距离地下水较近,无法压制地下水的出水频率。同时不能采取连续抽水模式,以免地下砂土因为出水的含砂量较大而流失严重,这样就会形成地面沉降和基坑管涌流砂等问题。
        所以须准确运用水位监测井和沉降位移观测点,从而掌握具体的水文资料,尤其是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对周边建筑物的水位情况也要负责调研分析,从而确保工程具有优良效果。在挖掘基坑的前期可将截水沟准确设置,将地表蒸发的杂质水及时清理,以免其渗透地下。对坡面滞留的水面抽取,防止坡面被冲刷造成变形,硬化处理截水沟及放坡坡顶之间的结合面。
        2.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管控案例分析
        某建筑项目规模要求为198 203 m2,对地下室面积也做出了相应规范的要求,面积约48 235 m2。工程施工队伍提前对这一要求作出了测绘平面图,基本上可以确定将场地围成3处基坑,基坑标高各有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建筑楼顶与基底的高度差造成的。施工队开始以从北往南的方向进行基坑挖掘,深度为6.65~7.73 m。而测量基坑的周长以后,施工队发现基坑的长度较长,约553 m。但是由于深度并不能达到地下所需的深度,因此如果进行支护时有可能因为土层未能完全覆盖造成流水或泥沙朝东西方向覆盖。施工团队经过缜密的测试与精准分析,于是选用周边红线作为判定规划道路内外的依据。在道路外围进行阻隔,内部采用锚杆以及放坡进行特殊支护。
        通过实地考察,借助信息传导系统传送回来的资料发现,在使用锚杆等支护以后,原有的基坑深度暂缓挖掘,但周围的岩土层并没有过分地振动。类似于填石及杂填土等土层被划定区域堆放。即便是全风化及砂砾状强风化的花岗岩,也经过10~25 m 的填石区进行掩埋,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2.1 土钉墙施工技术管控
        土钉墙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图纸设计要求进行基坑开挖,当前挖至土钉标高以下约20 cm 的位置,一道土钉应在灌浆及养护操作48 h 后才能对下道土钉进行施工操作。同时,还应强化注浆分析研究,并且采用纯水泥浆、水泥砂浆等,将按 1∶2,1∶3的比例与水配制,以此实现水泥强度提高的目的。
        土钉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深基坑边坡加固,并且利用土体与土钉二者的摩擦有效提高支护的稳定性,以此确保深基坑支护质量及其安全可靠性。在此过程中,应结合拟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标准及施工现场的情况,将土钉强度及拉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2锚杆施工技术管控
        在该项目工作过程中,边坡有一部分使用了锚杆结合钢筋网加固支护的模式,这种模式优势在于定向区域,对环境较差的区域以钢筋网维护了边坡支护,而在其他非重点区域使用锚杆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回填土经常出现在边坡土层中,这种土壤较为坚硬,则需要使用具有一定挺拔能力的锚杆进行施工处理,回填土虽然坚硬,但是因为其下部没有地下水活动,边坡弯曲程度不深,故该项目利用锚杆就可精准处理,将回填土整合到一起然后进行钢筋网围护,之后再进行集水井工程建设,通过降水作用保证了工程建设稳步实施[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技术要点,为此需加强各环节的施工技术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整体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薛剑茹,杨得志.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00(007):268-268..
        [2]李刚.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 门窗,2015(2):245-245..
        [3]张其岳. 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江西建材,2016,000(017):83-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