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最忌随人后 自成一家始逼真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1期   作者:刘荆陵
[导读]

刘荆陵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109-01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黄庭坚可以说是文学思想转变的关键人物。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以前文学思想的纷争,就主导倾向而言,侧重于“文与道”、“文与意”,即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外部规律。黄庭坚论诗评文则多言法度,着眼于用字、造句、格律、体制等内部规律,提出或发挥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著名命题与主张,创作上也追求奇拗不俗,影响十分深远。他与他的追随者们被后人称为“江西诗派”,他本人尊为“本朝诗家宗祖”(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59《江西诗派小序》)。元人方回倡“一祖三宗”,以唐代杜甫“一祖”,以黄庭坚为“三宗”之首(《瀛奎律髓》),其影响所及,直至清末。
        黄庭坚有一首著名的诗:“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听他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此诗概括了他的风格理想:诗文之妙在于韬光匿迹,浑然一体,但也应曲尽物事,描摹入神,要独立特行,不落人后,即他自己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黄庭坚务归独得的风格理想来源于他特立独行的人格思想。他在心性修养中强调中流砥柱、不随世碌碌的独立人格,这与他的以心求道、反躬自省的认识论及得妙于心、返身自观的创作论有密切关系,黄庭坚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圆融释、道两家,构成内心洞达世事,外表和光同尘的独特思想,尤其强调“正心”、“克己”、“静虑”、“主敬”等,颇受一些理学的影响,“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身,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欲进道,须谢外慕,乃得全功。又云:置心一处,无事不辨。读书先令心不驰走,庶言下有理会……又云:学问须从治心养性中来,济以玩古之劲。”(袁参坡《庭帏杂录》卷下引)从这些思想基础出发,在创作上必然就提倡“我不为牛后人”的独立主张。
        黄庭坚崇尚不期而遇的天下至文,但这种自然风格,不是缺乏根砥的随意咳吐,而是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在法则与规矩上的创作自由。为此,他又十分重视诗文的句法绳墨。


他对洪驹父说:“诸文亦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可更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
        “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始终关键,有开有阖,如四海虽纳百川或汇而为广泽,汪洋千里要自发源注海耳。”又主张“要须唐诗中作活计,乃可言诗。如杜少陵渊蓄云萃,变态百出,虽数十百韵,格律益严,盖操持诗家法度如此。”(《与洪驹父书》)然而,黄庭坚的亦人法度,目的在曲昭前作的基础上孚甲新意,在广挹芳润的基础上自铸伟词,为此,他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著名观点: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黄庭坚认识到一个杰出的诗人,必须有广取博收、转益多师的胸襟和学习态度,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创新,取得高于古人的成就;如果没有遍考前作、曲昭体性而想标新立异、自铸伟词是十分困难的,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他认为“自作语最难”,“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黄庭坚语)。他提倡多读古人诗文,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雷如出己口,变成自己性格化的语言,即“点铁成金”,将古人陈语,化为今人新辞;师前人诗意,用己辞描摹,即“夺胎换骨”,变古人僵冷陈腐之铁为今日熠熠闪光之金。而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陶冶万物——用自己的才性修养进行淬火提炼,而非随人作计的生吞活剥。
        黄庭坚在《再次韵杨明叔并序》中说:“庭坚老懒衰堕,多年不作诗,已忘其体律,因明叔有意于斯文,试举一纲而张万目,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簇,如甘绳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
        由此看来,由继承而进入变通,自规矩而臻于自由,这才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真正内涵。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谓黄庭坚“特剽窃之黠者耳”看来有失公允,而南宋张耒对黄庭坚的评价“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或许更能道出黄庭坚的本来面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