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观察分析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4期   作者:李思枫
[导读]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效果

        李思枫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心内科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0
        【摘  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25例)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患者循证护理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同。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BNP、NT-proBNP等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选用循证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循证护理;干预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较常出现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通常是因冠状动脉长期缺血引发心肌坏死,临床症状为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等。该种疾病的病发与致死率均较高。有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约75%的几率会并发心律失常的,而致命性心律失常会加大患者死亡率,但给予其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与预后效果[1]。循证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之上的护理模式,提倡结合现阶段研究理论与临床实践,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护理中选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50例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进入本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心律失常性胸痛时间均大于30min。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50~85岁,平均(65.7±4.7)岁。观察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51~85岁,平均(65.2±4.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资料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和临床检查获得确诊[2];②签署相关知情文件。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疾病;②存在重要脏器(心、肾、肝等)严重功能不全者;③过敏体质,对研究中应用相应相关药物过敏者;④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治疗依从性差者。
1.3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卧床休息、生命体征及病情监测、预防并发症发生等。
        给予观察组患者循证护理干预。首先,循证护理小组由培训合格的1名护士长、1名资深护理人员以及3名普通护士组成;其次,将患者临床资料与临床护理经验相结合,提出循证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循证支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却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最后,采取护理对策。急性心肌梗死3d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此期间,应叮嘱患者保持卧床休息,排便时避免使劲;护理人员需严格控制探视人员,调控病房温度,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加强监护,以便异常情况发生时可以及时施救;定期开展健康宣教,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进行饮食与用药指导干预,告知患者术后应以清淡膳食为主,并严格遵循医嘱服药;根据其具体病情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待病情稳定后协助患者实施训练。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水平,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改良的Simpson法对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运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GQOL 1274),量表包含76个条目,涵盖社会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及情感功能四个维度,总分为1~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学分析,以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与百分比表示,比较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行t检.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BNP、NT-proBNP等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与生活质量对比  (分,±s)
 
3.讨论
        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通常均伴有心律失常症状,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即药物治疗,其虽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却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有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可有助于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3]。
        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以遵循医嘱当成护理基础,加以饮食干预与病情监测。该种护理模式比较注重疾病的控制,忽视了患者实际需求。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其更加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将被动护理转变成主动护理,并要求护理人员基于循证医学上,结合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其科学且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循证护理,可提升患者治疗与预后效果,其原因是:循证护理是将临床实践问题当成护理前提,重点强调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分析探讨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及已发生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收集科学护理信息,并总结护理经验,将护理经验与科研理论相互结合,从而为患者制定具有科学且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加强患者病情监测,加以心理与用药干预,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减小患者心脏负荷,改善其心功能,提升康复速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提升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莹.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17):175-177.
[2]孙爱霞, 丁海平.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17):3208-3210.
[3]韩玉荣. 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29(6):998-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