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超声监测低气压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0期   作者:姜景凯 李艳军 朱安之 奚玉廷 李博
[导读] 分析小儿肠套叠患儿应用床旁低气压结合手法整复空气灌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姜景凯  李艳军  朱安之  奚玉廷   李博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临清        252600
        【摘 要】目的:分析小儿肠套叠患儿应用床旁低气压结合手法整复空气灌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低压力空气灌肠治疗的76例肠套叠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经超声检查确诊为小儿肠套叠,总结全部76例患儿的治疗结果,并对患儿治疗前后的hs-CRP(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全部76例患儿的治疗成功率为96.05%(73/76),剩余3例患儿经手术治疗也顺利痊愈出院,无肠道穿孔及术后复套者。患儿的住院时间为(4.39±1.26)d,肠套叠复位时间为(8.97±4.88)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59±1.24)d。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后的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肠套叠患儿治疗中应用低气压空气灌肠的效果较佳,该治疗方式具有治疗功能率高的优点,能够避免患儿出现肠道穿孔和术后复套,且患儿的住院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较短,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也较低,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超声监测;低气压空气灌肠;小儿肠套叠;治疗效果
   
        小儿肠套叠属于婴幼儿常见病的一种,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所致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症状。在临床上,小儿肠套叠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导致婴儿肠梗阻的首要病因。目前,针对小儿肠套叠患儿,低气压空气灌肠应用较为普遍,该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肠套叠症状,对于患儿健康的保障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便针对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低气压空气灌肠治疗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低压力空气灌肠治疗的76例肠套叠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经B超诊断确诊为肠套叠,且患儿发病时间均短于48h,在排除合并出现肠穿孔、中毒性休克、低体温、腹部膨隆及套头位于乙状结肠以下的患儿后,均于床旁超声监测下进行低压力结合手法整复空气灌肠的治疗。全部76例患儿的年龄区间为1-5岁,年龄中位数为(2.19±1.44)岁。
1.2方法
全部76例患儿治疗前均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并进行血常规、凝血及生化等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后,利用空气灌肠机予以患儿低气压空气灌肠治疗,最大压力为12.0KP。治疗时患儿取平卧位,利用床旁超声仪对患儿的肠套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后于双腔气囊管进行石蜡油的润滑涂抹,插入患儿肛门内的5-6cm,利用注射器向球囊内进行15-20ml空气注入后进行外拉操作,待感到明显阻力后二次进行10-15ml空气的注射,后帮助患儿转变体位为仰卧位,连接双腔气囊管和空气灌肠机,进行全程恒压注气,注气过程中应通过床旁超声对患儿的结肠恒径膈上移情况进行观察,待确定小肠内气体充盈或呈现出网格状后停止注气,完成复位治疗。在空气灌肠治疗过程中,术者可将手平放于患儿的腹部,并予以揉按,已促进患儿腹部肌肉的放松,便于肠管复位。手法整复时,若患儿的套头位置在肝曲,术者的手指应沿结肠走向进行按压,若套头位置在回盲部,术者手指则应按住升结肠下部,并向套头的方向进行反复按压,持续5-10min。若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失败且发病时间超过48h,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1.3 评定标准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全部76例患儿治疗前后的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差异进行验证比较。
统计全部76例患儿的治疗成功率、肠道穿孔及术后复套发生率、住院时间、肠套叠复位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小儿肠套叠成功复位判断标准:患儿呕吐、腹胀、腹部肿块和哭闹等临床症状消失,腹部柔软,能够顺利排气、排便,进食无异常,超声诊断下无肠套叠表现[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比较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计数指标采用n(%)进行表示,并应用X2进行检验,计量指标则应用(x±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后若P值小于0.05则表示组间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全部76例小儿肠套叠患儿经床旁超声监测下低压力结合手法整复空气灌肠治疗后,共有73例患儿成功复位,治疗成功率为96.05%,剩余3例复位失败患儿经手术治疗后也顺利痊愈出现,所有研究对象均未出现肠道穿孔、术后复套。所有患儿的住院时间为(4.39±1.26)d,肠套叠复位时间为(8.97±4.88)min,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59±1.24)d。
2.2 治疗前后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差异
如表1所示:经临床治疗后,全部76例患儿的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且患儿治疗后的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相较于治疗前差异显著,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作为临床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和病因复杂等特点,患者发病后需及时接受治疗,避免因肠套叠的出现对患儿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威胁[2]。目前,低气压空气灌肠在小儿肠套叠患儿治疗中十分常见,该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无创、安全性高和效果好等优点,其通过向患儿的肠腔内进行定量的空气注入,能利用压力对套叠的肠腔进行疏通,从而有助于患儿症状的改善[3]。但是,常规空气灌肠治疗手段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肠穿孔症状,这是由压力过大及复位成功后仍进行气体灌注所致,但本研究所用的低气压空气灌肠却有效对可能引发肠穿孔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规避,通过术中全程恒压、制定最大压力水平和全程床旁超声监测等措施有效避免了肠穿孔的出现,从而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并且,手法整复的应用还起到了改善患儿肠管血液循环的目的,并通过按摩的方式对患儿进行了安抚,从而有效提升了肠套叠治疗成功率[4]。本研究还发现,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后的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这是因为肠套叠患儿腹腔内存在一定的积液和积血,其会诱发患儿腹腔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导致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的提升,而空气灌肠能够减少腹部与其他物质的接触,从而有助于患儿炎症症状的缓解,故患儿治疗后的hs-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5]。
综上所述,在小儿肠套叠患儿治疗中应用低气压空气灌肠的效果较佳,该治疗方式具有治疗功能率高的优点,能够避免患儿出现肠道穿孔和术后复套,且患儿的住院时间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较短,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也较低,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小敏. 小儿肠套叠在超声引导下联合灌肠复位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J]. 当代医学,2020,26(31):165-166.
[2]陈子义,温露华,李艺域. 对比小儿肠套叠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 广州医药,2020,51(05):37-40.
[3]何结平,李惠玲,杨乐乐. 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8):16-17.
[4]周燕芬,李伟燎,张莉. 手法复位配合空气灌肠对肠套叠患儿疼痛及复位情况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08):746-747.
[5]朱筛成,戴文文,陈晨,等. 空气灌肠整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及有效性分析[J]. 系统医学,2020,5(16):9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