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使用疗法对偏瘫上肢功能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0期   作者:饶利斌 陈思 陈绮雯 李小丽 许有成
[导读] 脑卒中归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而疾病临床致残率偏高,最为常见为偏瘫

        饶利斌  陈思  陈绮雯  李小丽  许有成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脑卒中归为临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而疾病临床致残率偏高,最为常见为偏瘫,为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较大负担及痛苦。早期对患者开展局部肢体功能干预,能促进肢体功能及活动恢复,对改善患者预后起着积极作用。强制性使用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势被患者及医师认同。文章就依据临床文献报道结合我院实际应用情况如下总结,为后续学者深入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疗法;偏瘫;上肢功能;活动恢复
        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中,对脑卒中治疗取得显著成效,患者死亡率呈现下降,但脑卒中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偏瘫为临床常见后遗症,疾病会引起脑部组织供血障碍、组织病变及坏死等。研究指出[1],60%以上患者会因疾病伴有一侧上肢功能障碍,早期不采取合理治疗及其干预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患者自理能力丧失致使与社会脱节,因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起着积极临床意义。强制性运动疗法被用于临床,限制健侧上肢应用,迫使患者应用患肢,反复密集再塑训练,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文章就强制性使用疗法应用于偏瘫上肢功能情况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强制性运动疗法概述
        1917年强制性运动疗法概念提出,后续该理论被临床所证实及验证。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得出[2],外科手术将猴子一侧前肢感觉传入去除,不限制猴子健侧肢体应用,猴子会应用健侧前肢完成任务,引起患侧肢体废用。对猴子健侧肢体限制活动2周后,猴子会应用患侧肢体进行运动。强制性运动疗法开展中,其侧重点为限制健侧肢体运动,并诱导患侧肢体集中及反复、强化训练,促使大脑及其他脑功能区激活,替代瘫痪侧手部运动功能控制,诱导神经“可塑性”发生,并相应改善患者躯体感觉及运动功能。初期阶段,强制性运动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该项运动模式应用下,脑卒中患者患侧手臂功能得以恢复,活动力度增加。同时,强制性运动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中,如帕金森病、手指张力障碍等,均取得显著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偏瘫或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强制性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其疗效被越来越多研究证实。
2.强制性运动疗法内容
        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占比为33%~66%,6个月内经合理运动及干预后上肢功能得以恢复,该类患者日常生活多依靠健侧肢体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导致上肢“习惯性废用”。早期阶段强制性运动疗法仅在康复中心进行,多选择一对一治疗方式,每日控制训练时间为6小时,造成巨大精力消耗,对强制性运动疗法广泛应用产生争议。同时,日常生活中强制性运动疗法未融入其中,患肢使用频率限制[3]。

早期强制性运动更侧重于患侧上肢单独运动,忽略双上肢协同配合运动,虽然提高患肢功能,但无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为应对上述方式,部分学者提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基于强制性运动疗法基础上选择2~3个塑性动作,针对患侧手开展训练,每周3次,每次1小时,连续干预10周,总计30个小时。同时,日常生活中进行患肢训练,如进食、梳妆、洗漱及如厕等。改良强制性运动补足传统强制性运动缺陷。同时,大量、重复及密集行为再塑技巧训练,训练过程中能克服习惯性废用,依据患者病情及实际功能水平,制定出个性化计划开展塑形训练,将治疗效果转移至日常生活中。结果得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效果显著,对病程时间较长患者仍然可取得一定效果。
3.强制性运动疗法效果分析
        文献研究表明[4],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上,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得到显著改善,依据影像学诊断,患者大脑皮质运动功能区域得到改善。同时,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受损后,患肢运动功能得到抑制,但健侧肢体弥补患肢功能,造成肢体“用进废退”强化功能。黄彩凤,黄裕桂,张荣斌[5]研究指出,对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接受3个月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生活质量提升。进一步指出,早期强制性运动干预下,强制患侧肢体反复、特定康复训练,部分代偿脑损区丧失神经功能可重新塑造中枢神经系统,实现重塑脑运动功能。陈奕杰[6]研究指出,对偏瘫患者开展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后,患者上肢运动及动作能力显著改善,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上,培养患者应用患肢习惯,对患侧上肢功能进一步改善及提高。目前研究指出[7],上肢功能恢复最佳时间为发病11周内,此时不及时进行康复训练,造成上肢功能不再恢复,为此,早期开展强制性运动干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越严重,致残率越低。
4.小结
    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偏瘫患者中取得显著成效,能显著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且该类康复模式得到临床广泛认同。但目前临床各项研究侧重点为疗效观察,而各项报道中对入线标准、研究时间及训练强度各异,如何选取最佳干预时机、建立标准化治疗方案及后续随访体系建立仍然为后续研究方向及重点。
参考文献
[1]刘诗贤,陈福建.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23):10-14.
[2]陈庆.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9):1381-1382.
[3]彭雪娇,罗元普.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8):96-97.
[4]杨薇,张文越,李红娟, 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头针提高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16-117.
[5]黄彩凤,黄裕桂,张荣斌.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6):17-19.
[6]陈奕杰.运动想象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6):247-248.
[7]王大华,王青松,顾佳明, 等.强制性运动配合D-BOX评测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7,32(6):479-4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