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太勇
山东省单县林业局
近年来,单县大力推进林地保护与恢复,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对全县森林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面积缩减、功能退化、利用过度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单县森林开发与保护管理的基本概况
单县地处鲁西南黄泛平原,东径115°48'-116°24',北纬34°34'-34°56',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黄河故道沿单县南边境而过,成为单县与河南省商丘、虞城县和安徽省砀山县的分界线,东邻江苏省丰县,西与曹县、成武县相连,北靠金乡县,南北长42.5km,东西宽54.5km。土地总面积16.496万hm2。单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现有林木为人工栽培。共有44个科,96个属,184个种。主要乔木有毛白杨、泡桐、黑杨类各品种、刺槐、榆树、旱柳、苦楝、法桐、臭椿等,主要果树有苹果、梨、桃、葡萄、樱桃、山楂、柿子等,灌木有棉槐、杞柳、黄杨、冬青、桑等,花卉类有月季、玫瑰、木槿、紫徽、紫荆等。
二 、单县森林开发与保护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原则,坚持单县森林开发与保护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公布森林保护名录,加强森林自然保护区(小区)、森林公园等建设,充实和完善森林地保护体系;通过污染防控、外来入侵种的生物防治、栖息地恢复、围垦区湿地营造等措施,实施重点区域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开展森林资源合理利用示范区建设,逐步引导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单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二) 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在对全县森林用地进行严格保护和有效恢复的基础上,全面改善森林水土环境,提高区域水质, 恢修森林生态功能;同时适当开展一些可持续利用活动,如建设森林公园,开发森林海生态旅游,充分处理好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实现湿地生态森林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充分考虑各单县森林特点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主攻方向,以列入森林保护名录的林地为重点,有所侧重地开展林地保护和恢复,尽量做到因地制宜、按需建设。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湿地保护是重要生态公益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各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 《山东省森林保护条例》 规定,权利与义务并举,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同时要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森林用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参与林地保护的意识。
4、强化保障,长效管理。推进森林保护名录公布、划定林地保护红线规模、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导,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补助,并广开募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重视并完善县级管理机构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等能力建设。
(三) 主要目标
通过人工造林及其生态林业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森林产业、可实现污染控制、森林地的恢复和治理等措施,使全县林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和功能得到修复。同时,通过林地合理利用示范以及加强林地资源调查监测、宣教培训、科研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全县林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从而使单县林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
林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林地生态功能不断退化、物种濒危程度加剧,急需加强林地保护区建设、濒危物种保护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确保全县林地生态系统安全稳定。
四、实施保障措施
1:自然保护区(小区)建设
建立森林地保护区是保护人造森林地最积极、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在抓好现有森林多样性分布特征的湿地保护区(小区) ,使更多的人造森林尽快纳入保护管理范围。 重点措施:
(1)续建保护区,增强保护能力。
加强对已建林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能力建设;理顺保护区与当地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及时修改完善相关自然保护区管理
政策、制度以符合当前管理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提升保护与管理力度。
(2)新建保护区,完善保护网络。在现有林地保护区的基础上,选择重要林地、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以及生态多样性脆弱敏感区域,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形成完善的林地保护区网络。
(3)创新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共管。每年选择 1 个自然保护区,建立由保护机构和社区共同参与的林地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制定自然保护区示范社区标准,落实社区共管及林地
资源保护协议,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探索社会共管模式。
2:林地濒危物种保护与拯救
濒危野生动植物大多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对其它野生动植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持续生存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任何一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灭绝或数量减少,都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重点措施:
(1)进一步明确优先保护对象,加强对野外濒危种群的动态监测和种质资源保存工作,以保护本地区的珍稀物种。
(2)开展滩涂林地水鸟专项调查,建立林地水鸟动态监测体系,在适宜地段建立鸟类保护区,保护重点的水禽栖息地。
(3)加强与教育科研单位的联系、合作,进一步开展濒危动植物的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人工繁育、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放归等应用研究,通过人工种植、养殖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数量的恢复。
(4)强化执法力度,政府执法部门要对盗猎野生动物、滥挖野生植物、非法捕鱼、捡拾鸟蛋等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3:工业点源污染治理
重点措施: (1)全面推进造纸、化工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实现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
(2)环保部门加强对重点监控企业的管理,推进全县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工作,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
(3)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园区,积极引导河流沿岸小微企业入园生产,实行园区统一管理、污水集中处置。
(4)完善现有的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实施体系,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政府对排污许可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和核查。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内陆流域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实施期内应加大治理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物污染林地环境。 重点措施:
(1)农业部门加强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减量增效技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农业,倡导无公害生产。
(2)实施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建设清洁养殖小区,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畜禽禁养区(及水源保护地)和离主干河道50米以内的养殖场,一律予以拆除清理。
(3)对现有养殖塘进行合理布局,在同一区域内划分主养区、混养区、湿地净化区和水源区等四个功能区,构建养殖池塘—湿地系统, 实现养殖小区内水的循环利用。 同时采用多级生物系统修复技术,对淡水养殖池塘环境进行修复。
(4)构建农业生态林补偿机制,将政府财政补贴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措施挂钩,鼓励其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林地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
森林公园是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扩大湿地面积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森林公园建设应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通过人工适度干预,促进修复或重建林地生态景观,对有条件的林地公园内的低地实现地面高程控制,以发挥防洪的作用,维护林地生态过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林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保护生物多样性。 重点措施:
(1)统筹规划。抓住国家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根据我县森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辖区内森林公园的发展,促进林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应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科学管理。对符合森林公园建设条件的,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做好申报创建的相关工作。对已建森林公园,公园管理机构应加强林地生态和园区管理的监测,及时分析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管理对策,实现科学经营管理。
(3)开拓创新。鼓励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森林公园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在森林公园发展和运营过程中,努力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实现生态、 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森林公园的健康发展。
五、取得效益
全面提高森林地的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全县林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有序循环,充分发挥林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效益,实现全县林地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推进美丽单县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林地自然保护生态体系,为生态文明和美丽菏泽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