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0月29期   作者:赵佳琦
[导读] 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青年群体的问题就是中国未来所要面对的问题。
        赵佳琦
        身份证:3705021995****1226,山东 东营 257000
        摘要: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青年群体的问题就是中国未来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既是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使青年群体中的每一个体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和谐社会视域;青年群体;文化建设
        前言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也是引领大众文化消费的排头兵,也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力量。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方向,大胆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表达方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统一,以发挥这一特殊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1 和谐社会中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途径
        青年群体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青年群体所形成的能代表青年发展方向和时代潮流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是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综合反映。青年群体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时尚文化(服装、服饰、流行语、流行音乐等)、偶像文化(文体明星崇拜、政治人物崇拜)、网络文化(网络游戏、聊天、黑客与红客等)、行为文化(游行集会、社会行动、集体狂欢、行为艺术等)等。青年群体文化是以一定年龄划分的群体文化,又更多地受家庭、学校、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群体文化相比较,呈现出活跃和易变的鲜明特征。青年是生命中的旺盛期,表现在文化现象上是节奏强烈、个性鲜明、外在、流动、易变;从文化递进上看,青年是“边际人”,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爱挑剔,善模仿,追逐时尚,由此决定了青年群体文化中有着不稳定性的一面;同时,青年群体内部的差异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多元性,青年的思维活跃,敏感和创新精神使得青年群体文化超越时空距离,呈现出兼融杂陈的状态。青年群体文化往往被视为亚文化,因为它往往是自发流行的,青年在这类文化中可以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改造自我,娱乐自我。
        青年群体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之间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时代、民族、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是孕育文化的母体,青年群体文化必然会承继社会主体文化的方向,其主流往往代表或预示着未来的社会文化。但青年群体文化也有同社会主体文化相冲突的一面,诸如江湖义气、极端个人主义、越轨行为、青少年犯罪等等,它不仅干扰人们对青年文化的准确评价,也干扰社会的风气和秩序。青年群体文化和主流文化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取决于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文化的宽容程度,取决于主流文化如何利用和引导青年群体文化。
        首先,要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方向。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被认为是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灌输”。正因为如此,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更注重青年群体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年群体中的思想文化建设或思想道德教育,力图把共产主义思想观念“灌输”到青年的头脑,使之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当世界文化加快融合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无论是在目标任务方面,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在途径方式方面,都明显地与当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而且不能适应已经开始走向当代世界文化或沐浴在当代世界文化之中的我国青年群体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文化建设包括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曾试图只接受当代世界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如科学技术),部分接受当代世界制度方面的文化(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而固守原有的观念文化,并且试图用原有的观念文化克服现代文明日益突出的各种问题。我国追求实现现代化,然而,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制度现代化、行为的现代化和物质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全方位的现代化,而不能只是部分地现代化。当代我国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国青年群体文化走向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同样必须是全方位的。在青年群体文化建设中,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把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在民族精神的伟大旗帜下,使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成为每个青年的精神追求,成为青年积极投身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要大胆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表达方式。文化的表达形式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直观的文化信息,承载着深层次的文化理念。人类物质文明的普遍提高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承载和传播形式,使文化的表现力、影响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这为我们创新文化的表达方式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新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还仍然沿用传统说教的方式,用过去大一统的方式,青年不感兴趣,文化就会远离青年,青年群体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受众群体。因此要大胆创新,尤其要积极鼓励青年群体中的知识分子、青年文化名人、青年学生等文化素养较高的个体去创造文化的表达方式。
        群体文化不是将简单的吹拉弹唱贯穿于集体中,必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念贯穿其中,有了理念,才能给青年以震撼、给青年以凝聚、给青年以深刻印象。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青年群体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了解掌握当前青年的文化需求,认识和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青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加强青年文化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要结合实际创新青年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式,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形式,不断增强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增强青年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核心的问题是要创新表达方式,包括创造各种各样新的载体、新的表现形式。集中起来看,就是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真正激活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内在的参与热情和强大动力;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包括网络和其它多种传媒对他们施加影响;就是要引导更多的青年参与青年文化实践,推动青年群体文化的发展。
        最后,要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统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都是在文化的传承中实现的。而历史创造的文化总是通过青年这一自然主体的代际相传,从而持续地保存、传递和沉淀。在本质上,青年的成长不仅是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而更应是体现了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过程。文化的生生不息,植根于自身内在的原动力和民族性,依靠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继承和弘扬。从这个意义看,民族的文化传统始终是青年群体文化发展的根基。离开了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青年群体文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青年群体文化建设要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让古老的中华文化在青年中的弘扬与创造中绽放出新的光彩。同时,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才能更新发展。因此,青年群体文化建设必须注意积极汲取世界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2 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以宏大的全球视野,兼收并蓄,全方位地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健康向上、充满活力、进步开放、海纳百川的青年群体文化形态,为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晓立.美国文化变迁探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87-213.
        [2]宋智勇,段钊.从青年文化消费解析青年文化的变迁[J].科技创业,2005,18(2):116-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