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兰
岳池县人民医院 四川广安 638300
摘要:目的 探究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耳鸣患者不良心理的改善情况。方法 抽取收治的230例耳鸣患者进行对比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的115名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的115名患者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结果 通过对比护理,干预组的不良心理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心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个体化心理护理;耳鸣;不良心理;改善评价
尽管耳鸣不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但很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遭受耳鸣症状的严重困扰,在工作、生活、睡眠方面受到影响,甚至有时无法与其他人进行正常交往,这种情况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会给患者带来恐惧以及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现比较常规干预与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耳鸣患者不良心理改善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03月-2020年10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230例,依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选取男性54例、女性61例,共115名患者;平均年龄为(38.24±4.31)岁。干预组选取男性60例、女性55例,共115名患者;平均年龄为(38.27±4.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行统计学分析后,差异不明显(p>0.05),可进行对比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①采取个体化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和家属进行适当的沟通,及时对患者诉说的困扰进行疏导;②每例患者都存在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情况,为患者科普正确科学的疾病知识;③引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轻松愉悦的解压方式,通过下棋、 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进行适当的解压,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④及时安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安、排斥心理,为患者耐心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法之后分别采用焦虑评分表和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总分各为100分,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心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好;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则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和[n(%)]表示,前者行t检验,后者行卡方检验。结果为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心理评分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在护理后的不良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
在两种护理模式的干预下,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耳鸣是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及声源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耳内或者颅内产生的一种声音感觉,属于耳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3%~18%,其中大部分属于神经性耳鸣, 少部分是血管性耳鸣、肌源性耳鸣和中耳机械性耳鸣等[1]。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时常遭受耳鸣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引起抑郁、焦虑心理以及睡眠障碍等[2]。在现代医疗技术的革新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下,常规的护理模式在现今的护理工作中已经得不到满足,患者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规护理更侧重对病情的缓解,而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以耐心安抚患者的不良心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护理目的为主的新型护理模式,护理措施需要通过系统化方式进行,以确保每个护理环节都能够互相协调,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现代化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病情,更需要关心患者的心理、饮食习惯、生活质量等。很多耳鸣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或者是内心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病情发作时通常会出现持续性的听力障碍现象,导致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生活,甚至在与人沟通交往时也会出现障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是容易直接导致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患者出现焦虑不安、自卑等不良心理,在生理上的不适表现有入睡困难、睡后易惊醒等现象[3],患者长时间的不良心理无法进行自我排解,很大可能会引发抑郁症状。一般情况下耳鸣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起效时间也较为缓慢,导致患者的不良心理受疾病的影响发生恶性循环。现代化的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全面,促进了新型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落实[4],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正确耐心的引导,让患者对于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相关认知,建立良好的心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护理依从性[5],针对每例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来分析患者的自身情况,根据患者的接受教育程度、自身性格等进行针对性的护理,排解患者的不良心理,让患者建立对于治疗的正确心态,使其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心理上,对照组为(55.21±6.12)分,干预组为(45.42±5.91)分,在生活质量上,干预组在护理后的评分更为理想,以上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 0.05)。因此,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下,患者的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均能得到显著的提高,更加利于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惠.心理干预对耳鸣患者疗效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8,17(40):301.
[2]徐境,晏丹,潘刚强, 等.心理干预对特发性耳鸣治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7):124-127.
[3]潘泽如,魏叶红,廖少琴.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耳鸣负性情绪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9,40(8):1886-1887.
[4]刘景霞.内科护理中个体化心理护理的实践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29):16-17.
[5]董娟.老年抑郁症患者应用个体化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2020,28(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