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常伟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 200000
摘 要
目的 专人负责制在急诊多发伤急救护理中有较好的效果评价,探讨专人负责急救护理在我院急诊科多发伤患者的应用经验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共80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将2015年分为对照组、2016年分为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专人负责单循环抢救护理,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的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及患者满意率均明显提高。结论 专人负责制在急诊多发伤急救护理中能够有效缩短急诊室抢救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有显著的提升,大大的提高急救的成功率,临床上也起到良好的效果,且及时、迅速、准确、安全。
关键词:专人负责制,多发伤,急救护理,效果评价
引言
多发伤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创伤疾病,是由2个或多个部位同时引起的,其特点是伤情既复杂又严重、变化快、发展迅速。如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容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对于急性多发伤患者,在早期进行及时的抢救,可以为之后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 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1-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工业、交通业、建筑业的飞快发展,各种交通伤、坠落伤、工伤等意外伤害急剧增多,多发伤病人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威胁。目前,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大公害,也是人群死亡的第3位原因。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救治,是拯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相关研究表明利用专人负责制,及时主动、有效、专业的急救护理,为患者的生命抢救,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提供重要保证,是定性的必然性[2]。这势必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人负责制度是否对多发伤患者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并及早合理的对患者进行合理处理,与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直接关系。及时的抢救,高质量的医护配合及综合化的急救护理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关键,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条件。本文通过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共8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对专人负责制在急诊多发伤急救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现将护理体会大致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诊多发伤的诊断标准,创伤分级(AIS)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AIS-ISS评分)≥16分,发生创伤时间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时间<24 h。
1.1.2 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放弃进一步治疗患者,伤情轻仅需门诊处理者,医生到达出诊地点时已死亡者,创伤前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系统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入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共80例,依据统计学原则将2015年1月至12月未实行单循环抢救模式前分为对照组40例、2016年1月至12月实行单循环抢救模式后分为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0.15±11.1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交通伤11例,砸伤8例,刀伤10例;致伤部位:四肢骨折10例,骨盆骨折11例,头而部损伤9例,胸、腹部多脏器损伤7例,合并其他部位伤3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8-68岁,平均(41.05±11.2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交通伤9例,砸伤11例,刀伤9例;致伤部位:四肢骨折10例,骨盆骨折9例,头而部损伤11例,胸、腹部多脏器损伤8例,合并其他部位伤2例。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比、致伤原因、严重程度等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
1.3 方法
对照组在急救中应用常规护理流程,即评估患者病情,随后遵医嘱提供各项急救
护理服务,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观察组组则应用单循环急救护理流程,具体过程如下
1.3.1 专人负责单循环抢救模式
预检护士接到120预报电话,应立即联系院领导和科室领导,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流程,开通绿色通道,每2名护士为1个小组,伤员入急诊室后,立即联系院内创伤急救小组到急诊,1位护士负责建立2条静脉通路、采血、配血、、留置导尿等,另1位护士负责吸氧、血压、心电监测、记录相关资料等。交代清楚患者情况,按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原则,协助医师完成抢救工作,分工有序,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完善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做好各项检查和手术前的准备,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做好气管插管的准备。按医嘱快速输注生理盐水、平衡液等,维持基本生命支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并及时予以止血治疗。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收治病人的准备,专人护送至CT室检查,为赢得抢救时间,伤员做好检查后联系相关科室将患者送入病房、手术室或ICU进一步治疗。
1.3.2 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受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通常会存在截肢、毁容等情况,病人家属最突出的一个心理是恐惧,专人负责人员应充分理解其无助、悲伤、绝望等情绪,并及时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减轻其不适感,给病人和家属以热情及精神安慰,已取得他们的配合[3]。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见表1)
两组急救成功率比较见表2-1。观察组急救成功36例,不成功4例,急救成功率90.00%,对照组急救成功率60.00%,经统计学比较,观察组急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比较(见表2)
两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见表2—2。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 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0.05 )。
2.3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为55.00% ,比较。见表2—3。观察组满意率为85.00%,经统计学比较,观察组急救满意率优于对照组(P<0.05)。
3.分析讨论
3.1 多发伤患者实施专人制负责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多发伤已成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紧急,病情变化快,伴有内脏或大血管的出血,常合并失血性休克,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4]。多发伤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以及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表1显示,实施专人负责单循环抢救流程后,在40例患者抢救中,4例患者抢救不成功,占10%,而在未实施专人负责之前,有16例抢救不成功,占4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因此,抢救的成功率有明显提升。这也要求专人负责人员具有专业的业务技术知识,同时需熟练掌握医院抢救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可有利于提高专人负责人员的应对能力及配合能力,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5]。培训过程中通过现场模拟则可培养专人负责人员间的配合能力及默契感,从而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系统性地培训小组成员,可让专人负责人员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丰富,从而可较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专人负责人员分析、发现、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专人负责制在多发伤患者中急救的效果评价 专人负责制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健
全,从而有利于急救护理流程更加科学、合理。多发伤急救的标准是“时间就是生命”,伤后1h是多发伤抢救的黄金时间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置、及时的高质量的急救护理工作非常重要,使其成为真正的绿色通道。专人负责人员采用科学、规范、有效的急救护理对稳定病情,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时间,为后续抢救奠定基础。研究见表2显示,在实施专人负责之后有效抢救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明显缩短,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此,科室应该根据本科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分析、有总结,同时还需按时、认真地记录活动的主要内容以保证活动的真实、有效、持续性[6]。对活动小组所发生的护理质量问题要加以总结和分析,同时对相关人员所发生的过失和流程缺陷要及时处理,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改善质量。实施专人负责急救护理流程,有利于检查工作的开展。检查人员均为同事,观察与监督较为直接,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相互监督则有利于专人负责人员注重对每项操作质量的完善,从而可使日常工作更加规范化,避免应付情况发生,使护理质量更加稳定[7]树立急诊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对新上岗护士来说是一种较好的安全教育及培训;专人负责制护理流程实施过程中促使全体专人负责人员参与到护理管理中,形成科内质控、层层把关、各司其职,最终保障护理安全。全体专人负责人员均可参与到急诊、专人负责制护理安全问题的讨论,对护理工作的不足起到把关作用;专人负责制护理流程的实施要求专人负责人员。
3.3 专人负责制提高了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配合的满意度 多发伤属于机体严重应激反应,除了需要得到快速有效的急诊治疗外,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安慰和行为方面的有效指导。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配合救治,甚至出现排斥救治等严重后果,而专人负责人员有效的心理护理工作可以缓解患者及家属情绪,提高医患配合效率,提高急救成功率。因此专人负责制护理流程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相比优势较多,它能够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而可使人人感受到患者安全人人有责,对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患者及家属对专人负责护理流程感到很满意,未发生护理差错事故迹护患纠纷,笔者深刻体会到,在任何抢救护理中都应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严格履行法律程序,保证护理安全,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4.结论
本研究显示,专人负责制的急救护理可以提高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成功率,缩短有效抢救时间,提高医患配合度,减少医患纠纷,为抢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的来说,多发伤患者给予专人负责急救护理干预,从专人负责制的接诊前、 入院后、转运过程、术前准备、心理干预等各个环节给予迅速有效的急救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春盛.急诊医学与急诊ABC.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1(6):426一427.
[2]孟庆刚.关于急诊管理模式及急救复合人材培养的建议.中国急救医学,2012, 22(6): 372-373.
[3]王淑珠.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2002,Vol,23,No.6.
[4]杨兴易,林兆奋,赵良,等.急诊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的运行体制和专业范畴.中国急救医学,2013,23(11)791-792.
[5]Jennifer B,Peter C.The global theat of new and 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reconciling U.S.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healthpoficy.lst.USA Washington DC:Rand,2013.53一62.
[6]曾庆,邸泽青,柴枝楠,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急诊部建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 ,19 (2) : 116-117.
[7]冯松锦.疗养院急诊医疗体系建设的探索.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8 (5) :373
作者简介:毕常伟(1986.02),女,汉族,辽宁省。护师,本科,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研究方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