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的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6期   作者:张永荣
[导读] 以探讨护理程序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术术后护理中的运用效果为目的
        张永荣
        山西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  山西 太原  030025
        摘要:以探讨护理程序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术术后护理中的运用效果为目的。选择我院行介入术治疗的76例先心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护理模式分为术后常规组和程序组,每组各38例。术后对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程序组则采用先心病介入术后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儿术后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并随访1年以上,观察患儿并发症情况。程序组住院时间(6.98±1.38)d显著低于术后常规组(8.45±2.67)d,护理满意度评分(89.96±4.63)显著高于术后常规组(71.03±5.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显著低于术后常规组21.05%(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采用护理程序调整术后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儿尽快康复离院,并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程序;小儿先心病;介入术;术后护理;运用效果
        引言:先心病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简称,目前该疾病的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熟,临床疗效良好。但先心病介入术对术后康复要求较高,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康复期,有必要实施严密而有效的护理支持,以保证患儿顺利康复。护理程序是一种现代科学化的护理理念与方法,可对复杂的护理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进而提升护理效果和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我院行介入术治疗的76例先心病患儿按照术后护理模式分为术后常规组和程序组,每组各38例,两组患儿均行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小儿先心病。程序组:男患儿22例,女患儿16例,年龄3~11岁,平均(5.78±3.03)岁。介入术式:10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1例经皮球囊主/肺动脉瓣成形术、9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8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常规组: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3~10岁,平均(5.52±3.43)岁。介入术式:10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经皮球囊主/肺动脉瓣成形术、8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8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1.2.1早期护理
        术毕,患儿采取去枕平卧体位,头部偏向一侧,预防呕吐物窒息等情况发生。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动脉血气分析、体温值。对躁动患儿进行适当约束,或适当给予镇静剂,避免穿刺置管等管道意外脱落。观察患儿意识恢复情况,清醒后指导患儿开始饮水,促进造影剂尽快排出,避免引发造影剂肾病。
        1.2.2并发症预防性护理
        术后严格进行近心端1~2cm处按压压迫,动脉穿刺点手动压迫20min以上,再用特制砂带压迫6h后才可移除,避免形成穿刺点血肿,股动脉穿刺下肢制动24h,若出现渗血、肿胀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师查看。观察患儿尿量和颜色,若出现酱油样小便、黏膜黄染等症状,应高度警惕溶血情况的发生,要立即通知医师确诊。密切监测患儿心电图变化,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持续观察确认是否为一过性心律失常,便于医师采取正确干预方案。术后严格按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并尽量减少穿刺等操作。患儿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下床活动或在床上进行运动,以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24~36h应避免一切剧烈运动或较大的情绪波动,若患儿出现憋喘、心音改变,应立即配合检查是否发生封堵器脱落。
        1.3先心病术后患儿的营养干预
        有研究指出,先心病患儿术后身高、体质量实际值显著低于标准值会影响其心脏康复,同时心脏康复的管理水平也会影响到患儿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先心病患儿的喂养指数的合格率仅为9.9%,家长的营养管理现状堪忧。另外,持续的营养不良还会影响大脑皮层的发育,导致复杂先心病术后婴儿出现吸吮或进食功能障碍,从而长期依赖管饲喂养。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就术后患儿的营养水平以及家庭饮食管理能力等进行综合护理评估,协助调整营养处方,纵向追踪其生长发育曲线,指导家长正确喂养,从而实现高危患儿的营养干预的有效落实。
        1.4先心病术后患儿及家长的心理干预
        先心病儿童患精神问题的风险较大,除了疾病治疗因素导致的远期生长发育迟缓、内化行为问题、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学业困难外,先心病患儿的父母焦虑也会影响到患儿的社会心理问题。近年来,有研究依据认知行为干预理论,通过家庭的心理治疗干预课程,有效改善了患儿情绪。因此,先心病术后儿童的心理干预应当充分考量患儿的家庭环境因素,实施家庭参与式的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从而改善整个家庭环境,以缓解其心理症状。
        1.3观察指标
        术后,统计两组患儿住院时间。出院前,指导患儿家属填写我院自拟的该手术后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技能、服务态度、健康宣教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总评分0~2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此外,对两组患儿随访1年以上,观察其术后并发症情况。
        2结果
        2.1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程序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术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两组均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封堵器脱落者。程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显著低于术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对开展儿童先心病术后心脏康复干预的建议
        3.1转变医护人员的心脏康复理念
        目前,先心病患儿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医护人员应当将关注的焦点从如何提高患儿的生存率转移到提高生活质量上。先心病术后患儿除心脏结构恢复到正常生理结构外,在疾病监测、运动、营养及心理等各个层面都存在障碍,以致于该类患儿在成年期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所以,除了关注高危患儿术后心肺功能恢复水平,还需要从生物-社会-心理角度关注这些患儿因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功能、活动参与及社会心理等生长发育问题。
        3.2建立我国先心病术后心脏康复评价及干预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针对术后患儿的康复需求的早期识别和评价,从而导致高危患儿在未来成长中的问题不断显现和恶化。现如今有必要针对先心病术后患儿的共性特点,引入适宜的理论架构,建立包括监测和评价心脏结构、身体功能、合理活动、家庭因素等的综合评价体系,识别有早期心脏康复需求的高危患儿,并实施针对性的综合康复干预。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增加父母的资源可获得性,提高高危先心病患儿术后的心脏康复依从性。
        3.3加强康复专科护士队伍建设
        文献指出,先心病术后的康复护士往往由临床护士兼任,缺乏专科理论和实践训练,心脏康复护理过程存在一定风险。所以,需要建立一支康复专科护士队伍。他们除了具备小儿心血管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对于营养学、运动生理学、药理学、行为改变学、健康心理学等以及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质量管控、医学和教育策略全面掌握,才能胜任岗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多团队中各个环节的康复工作,指导完成心脏康复,并促进心脏康复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结束语:
        采用护理程序调整术后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儿尽快康复离院,并有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婷.细节化护理在小儿先心病手术患者中实践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2):246.
        [2]李艳梅.浅谈彩超诊断在小儿先心病中的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07):96.
        [3]盖军霞.积极护理对小儿先心病患者预后恢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4):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