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16期   作者:陈青霞
[导读]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
        陈青霞
        临安区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1311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方法:抽调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均分两组并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A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着重培养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以此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引言:本次调研将抽调我院两组心血管内科患者为调研主体,同时分析其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组年龄56-87岁,平均年龄(68.19±0.23)岁,B组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9.49±0.45)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我院给予A组患者优质护理管理,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我院将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主要的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1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并以X2作为计量资料的校验单位,组间比较差异为(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0例A组中,满意患者37例,一般患者10例,不满意患者仅3例,满意度为94.00%;50例B组中,满意患者22例,一般患者20例,不满意患者仅6例,满意度为88.00%。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3.1.1 护理人员因素
        众所周知,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主观与客观两种风险因素,而临床护理质量主要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其次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护理人员因素则属于客观风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部分新手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其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与沟通技巧等尚不成熟,因此新手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无法与患者及其患者形成有效的沟通。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深入科普疾病相关知识,并实施健康宣传教育,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除此之外,因为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且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医护人员的精力在护理过程中往往需要高度集中,重视多数医护人员身心俱疲,最终护理服务质量下滑,且在护理中较易出现技术性失误。随着我国科研水准的飞速提升,对相关医疗器械的研发也随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科研水平的提升增加了医疗器械的种类,但是部分医护人员对于新器械与新工具的性能与使用方法并不熟悉,因此较易导致操作失误,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


3.1.2 患者及其家属
        由于心血管疾病通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征,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异常关键,医护人员需要在实施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时刻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应当给予患者及时的应急处理,以此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需要综合患者的检查资料,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意识障碍,以此有效降低患者的临床护理管理风险。极少数病情较轻的患者,在临床护理时并未展现出显著的症状,且患者与家属本身对疾病的认知少之又少,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因素。
3.1.3 临床用药因素
        由于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较大,因此合并多种并发症,临床用药路径较为复杂,且患者的病情变化紧急。如果患者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用药原则以及规定剂量进行服药,那么极有可能造成并发症的加重,包括降压药、激素或者利尿类药品等等。另一方面,当心血管疾病患者长期内服降压药以及静注降压药时,护理人员需要时刻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科学合理的调整输液速度或者内服药量,避免患者血压骤降,从而出现低血压的临床症状。
3.2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对策
3.2.1 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
        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努力,以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了进一步巩固护患关系,科室内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和患者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并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患者的相关疾病知识。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向患者讲解成功治愈案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
3.2.2 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急,且病情发展相对快速,因此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护理操作技能,同时扩充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量,从而确保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质量。具体而言,医院可以定期组织基层医护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并且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并且全面加强心内科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风险意识,从而培养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业务素质。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务必落实“以人为本”的护理观点,尽可能满足患者的所有护理需求,并且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引导基层医护人员充分掌握新型医疗器械的操作方法,以此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做出正确操作。
3.2.3 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进一步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亦或是健全现存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心血管内科各项临床护理活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执行,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护患纠纷以及医疗事故的发生。首先,加强心血管内科对相关医疗设备、器械以及药品的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同时设置专门的器械或设备养护部门,负责相关医疗设备、器械以及药品的质量保障。在实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当确保药物的妥善处理,同时建立相对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结合当前的临床护理工作现状,制定合理的安全防范对策,对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产生约束[2]。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得知,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管理中存在多种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及家属因素以及临床用药因素,其中患者及家属因素属于主观因素之一,对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安全性的影响最深,其次就是护理人员因素以及临床用药因素。由此可见,心血管内科应当着重培养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同时做健康疏导,合理选择用药方案,提高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评分。
参考文献:
[1]赵海艳,王晔.改良预警评分联合护理标识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8):95-98.
[2]哈丽旦·帕塔尔,帕热丹·依沙曼丁.研究细节管理对提高护理管理工作质量及降低风险事件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3):289+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