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教育”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编程类课程新型学习模式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1期   作者:颜菲
[导读] “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颜菲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上海 201815 )


        摘要:“互联网+教育”是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2019年1月25号教育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利用“互联网+教育”实现教学应用常态化、并引导学生主动应用从而实现学习应用常态化。“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论,必然会因各学科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不同而使得各学科在教学及学习应用过程中具体实施过程的不同。“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模式并非是既定的、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变化。因此需要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者不断分析所面向学生群体及本专业的特殊性,在各自的领域中深入融合“互联网+教育”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开展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编程类课程;新型教学模式;

1、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学科特点及生源的学前教育背景分析。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着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转变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列入“十五”期间 国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是从事边缘、交叉的教学与研究的新型学科。该学科的特点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体,体现了分工的细化、融合和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扎实的艺术设计能力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编程基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目前,现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招生分艺术类招生和理科招生两种情况。众多周知,艺术类考生在高考时需兼顾艺术专业考试及文化课的双重考试,因此,艺术类生源的文化课分数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数学等理工类科目,一直是艺术类考试的软肋。对于艺术类学生,强调艺术创意和表现能力的培养顺理成章,但一定的编程基础就成了艺术类学生最难攻克的学习屏障。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根据生源的学前基础和思维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重点发挥其所长,侧辅弥补其所短,才更具人性化,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
2、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困境。
        2.1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导致编程类课程的学习出现畏难情绪,学习过程易产生倦怠感。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这就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及创意设计能力的同时,还需要能够熟练应用界面编程、交互动画编程类等编程语言。利用界面编程语言去支持和实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所涉及的交互动画、虚拟现实、3D游戏等数字化效果。
以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生投档分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艺术类考生的最低投档分数线为261分,远低于本科401的录取分数线。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其中,数学类理科课程更是很多艺术类学生的痛点。虽然高中数学课程知识与编程课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知识继承性,但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却是保障编程类课程能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较薄弱的文化课基础使部分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编程类课程时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在学生开始接触编程类课程之初,往往会产生畏难和抗拒情绪,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2课堂知识无法及时消化,课后时间利用率低,师生沟通不及时。
              学前教育基础不同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差距导致在上课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吸收新知识的速度不同。一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老师讲解的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深化知识的理解。

而另一部分同学还对知识不甚理解,还需要继续深化知识的掌握。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全部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利用课后的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学生本身就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尚有抵触情绪,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的在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这就需要老师及时的督促和指导。但是由于大学的学习模式有别于高中的学习模式,老师和学生很难在课后寻找固定的时间和地点面对面地探讨这些课堂上未消化的问题。
        因此,文化基础薄弱,课程理解困难,师生课后的沟通不足,学习中的困难不能及时的解决和消化,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已学的知识未消化,新学的知识不理解,上课进度跟不上,甚至开始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如此不断地恶性循环使艺术类学生在开展编程类课程时困难重重。
3、借助“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实现“学以所用,用以所学,学用相长”。
        目前,国内大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还是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授方式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其好处是教师可以快速地把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然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跨学科的新型专业,它需要学生学习大量不同学科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因此其专业所学的知识量及知识的跨度都非常大。学生在学习之初,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学习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知识在后续工作的意义。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学习的迷茫和倦怠。数字媒体专业是典型的实践型专业类型,如果把知识仅局限于课堂,学生就不容易深刻地感受到“今日所学”与“他日所用”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不能切身体会到知识的用武之地,当学习内容多,难度大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倦怠。
4、借助“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通过网上微课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型教学方式,并利用“互联网+”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优点充分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来解决师生课后因大学独特的作息时间而导致的沟通不足等问题。
4.1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的学前教育基础有一定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的顺利开展。因此,局限在教室里传统的教授方式就在一些特定的课程中显的有些不合时宜。如果艺术类学生在学习编程类课程时可以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就会提高课堂的有效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联网+”资源共享的优势可以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在线微课,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微课对即将所学内容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带着问题进教室,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情况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实现“一人一课堂,一人一进度”的分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时间的学习效率。
4.2大学的学习有别于中学阶段,是完全意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阶段。很多学生在刚结束紧张的高中学习后突然进入大学,在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管下,会出现学习态度散漫的情况。另外,大学学习阶段是按照课程走班式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如果课堂知识没有当堂消化,也很难再找到合适时间和固定地点与老师沟通解决问题。“互联网+”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优势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5、结束语
立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心理特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制定更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借助“互联网+”加强课后师生联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扎实知识点,提升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以所用,用以所学,学用相长”。

参考文献
[1]李淑娣 . 基于互联网 + 新形势下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探析 [J]. 才智,2019(7):57.
[2]陈芳 . 互联网 + 背景下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26.
[3]郭恩 . 基于“互联网 +”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网页设计》教学探析 [J]. 电子商务,2018(8):89-90.
[4]张呈宇 .“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通讯世界,2018(7):278-2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