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娟
来宾市兴宾区桥巩镇中心小学 546114
内容摘要: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不可“缺席”的工作,班主任则是完成这项工作的“顶梁柱”。德育教育实效如何?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是否能够“驾轻就熟”,学生能否自律自强,需要班主任以心换心才能“走心”;以情感人才能“真心”;以理服人才能“动心”。唯有如此,班级管理方能“游刃有余”,班主任才会轻松自如,学生方能“如鸟归林”,班级才能蒸蒸日上。
关键词:爱心;真情;班级管理;以理服人
当下,社会人为班主任冠以许多头衔,如:保姆、警察、判官......等,乍一听,有点不可思议,但细细品来还是蛮有道理。的确,班主任虽然“官”小,但管得事不少。每天面对没玩没了的“鸡毛蒜皮”,你是否发过牢骚?遇到难缠之事,你是否感到困惑?相信没有谁喜欢每天像“陀螺”忙个不停,也没有谁愿意每天心情“满地鸡毛”。班主任只有设法把自己从繁杂的班务中“解救”出来,唯有如此,才会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一、以心换心才能“走心”
有学者说;“用“心”来管理班级,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话题。”[1]班主任工作,实则就是一颗心与多颗心的磨合与碰撞。教师要常换位思考,用一颗平常之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审视工作中的问题;要用“仁爱”之心扮演好父母、朋友等各种角色,以此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唯有如此,班主任工作才会“走心”、班级凝聚力才会更加的强大。相信学生在这样一片“沃土”里成长,定能自由绽放,“满园飘香”。
如,有些班主任总以“位高权贵”自居,对学生的管理以压制、服从、武断来“冷暴力”处理,学生见其如“老鼠见猫”,如此自以为是“官僚”的做法,收效可想而知。当然也有班主任以平等的心态,平视学生,设身处地的“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从而换取了彼此的信任,这难道不是“众望之所盼”吗?
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如果班主任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会“将心比心”,用老师的关心、耐心和责任心,换取学生的尊重之心、信任之心,必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增进了师生间的友情,还有力地推动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更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这何乐而不为呢?
二、以情感人才能“真心”
我们经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2]老师,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他们不是神,却做着“神”的事。
只因他们明白: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是缺乏生机的,唯有内心拥有感情、怀揣真心、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走进学生心里,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假如班主任对学生感情的需求“熟视无睹”,或表达时忽略了分寸,那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这样的班级管理定会失去“温度”。
如,众所周知,当下的孩子,顽劣、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是他们的共性。面对这样的孩子,有人俯下身来,与其“交心”,以身为范,用自己的热情去暖化他们、用真情去鼓励他们,帮孩子擦拭去心灵的尘垢、去医治心灵的创伤,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有人则反之,他们的管理自然以失败而告终。
实践证明,以身作则、以情感人,方能“育”人,用“情”来耕耘,用“爱”来播种,才能使学生“情到浓时,方自醉”。学生自会被老师的真情感动,定会用他们那稚嫩的爱来回报于你。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是愉悦的,是幸福的。唯有这样,班主任才可获取真心“脱离苦海”,班级管理才会得心应手,学生亦如“池鱼得水”。
三、以理服人才能“动心”
虽说,爱到深处可拂去心灵的尘垢,情到真处也能让磐石开花结果。但仅凭班主任的“情”和“爱”来管理班级,必定会出现偏激,学生会在“爱”的温床上“旁逸斜出”,会在“情”的温室里滋生出“病菌”,他们会在大好的赞扬和鼓励声中“得意忘形”,从而迷失方向。因此,班主任还得因事因人,以“理”来治愈学生的“疑难杂症”,以“理”让学生信服于你,以此来引导学生养成自律的习惯。
如,每个班主任都会根据本班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班规班纪来约束和引导学生。理明则心顺,心顺则行动就会自觉。但有些学生却常常“明知故犯”,或“屡教屡犯”,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决不能以动怒来了事,应该反复强调,进行冷处理,让学生自己去消化,定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以理服人在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席”,在感人的基础上,还得有一定的说“理”技巧,把“理”说明、讲透,才能使学生动心。在学生犯错时,老师应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教育,以大事讲大道理、小事说小道理。永远做那个“暖水瓶”----外冷内热。要尊重“以理服人”、公正公平,学生方可信服于你,敬重于你,才愿意“听之任之”,班主任工作才会成效显著。
总之,班主任工作虽是件费心又劳神的事,但只要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学生的用心,工作定会“走”心;用自己的言行和热情来感化学生,定能与学生“心心相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方能以“理”服人;用“轻风细雨”换得“润物无声”的效果;用自己的智慧经营班级,学生定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班级定能形成良好的班风,这不正是每个班主任所追求最高境界吗?
参考文献:
[1]张得生.转换视角,再造和谐师生关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47.
[2]陈艳华.小小微信,链接你我他[J].中小学德育,201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