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21期   作者:王承翼
[导读] 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效劳动力与优秀人才逃离农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让优秀人才回归农村,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
        王承翼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有效劳动力与优秀人才逃离农村,是农村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让优秀人才回归农村,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本文主要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探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思路
引言
        政府应与高等职业教育通力合作,确立当地农村的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社会需求,确立当地优先发展的农村产业,走集约化、特色化的绿色农村发展路径。
1、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基本指导方针。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的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因此,为实现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2、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足
2.1供给质量不高
        供给质量是评价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供给质量体现职业教育对产业支持能力,也是评价职业教育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不高,招生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职业教育社会评价不高,在社会的长期认识中,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教育,只有没能考取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才会去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机会、薪酬等方面也不如本科毕业生。社会对职业教育评价不高主要有2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固有的错误价值判断,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就业方向主要是传统的“蓝领”,比不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白领”;另一方面是因为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定位不准确,毕业生达不到高技能、高素质的要求,导致就业难、薪酬低等困境;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相关的师资、教学设施、实训条件等与普通高等学院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职业教育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偏低;职业教育社会声誉低、待遇低,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导致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影响力不足。
2.2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难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教育的重要指标。《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2%,毕业3年后月收入增幅达到76.2%,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接近60%,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需求比较旺盛。但据不完全调查统计,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39%,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未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大量的专业学习对就业并没有太大作用,高就业率与低的就业对口率充分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质量并不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相违背。
2.3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一种层次教育,并且是一种低层次教育,因此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向往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并不遗余力地模仿普通高等学校,从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照搬照抄普通高等学校,但由于自身的师资、生源、软硬件等条件都达不到普通高等学校的要求,因此办学优势不明显,缺乏办学特色。近年来,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导致生源匮乏,高等职业院校基于短期的生存压力,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迎合考生与家长需求的倾向。这种倾向虽然能够解决短期的生源问题,但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一些高职院校为提高招生能力,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专业设置上追求大而全,导致原有的专业教育资源被摊薄,新专业又缺乏充分的资源,导致原有的专业优势被弱化,新专业又没有做好;(2)盲目迎合考生与家长的需求,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并过度招生,导致人才供给过剩,学生未来就业困难,社会评价低。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离农、弃农现象严重。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一些高等教育毕业生也不愿意进入农村,从事农村相关工作。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自身专业的吸引力,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上往往多面向非农产业,忽视农业相关专业的开设。
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3.1转变观念,重视农村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离农、脱农”倾向,这主要是由于一些观念认识上的误区以及某些现实原因导致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观念上普遍忽视农村市场,认为农村对人才需求少,农村就业环境差。另外,城镇籍的学生不愿意去农村,认为农村环境艰苦,没有发展潜力;农村籍的学生则把读书当成“跃农门”的途径,也不愿意回农村,认为回农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因此涉农专业成为冷门专业,招生困难,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学校不得不“离农、脱农”。让涉农职业教育回归本源,必须首先解决观念问题。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城市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农村社会长期处于低水平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短板,但蕴含着强大的发展潜力。首先,高等职业院校要认识涉农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几乎都将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首位,而且,无论是强调“四化同步”发展,或是要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都凸显乡村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其次,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人才需求与就业发展机会,以合理设置涉农专业集群。最后,要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现状、发展机会及政策支持等。
3.2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高职教育专业设置
        针对当前经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从专业设置调整着手。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结合省内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客观变化,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机制,坚持“扬优、扶新、集群”的专业建设理念,对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点,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行业需求,定期对现有专业开展潜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坚持特色专业建设,实行错位竞争。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多元参与的办学模式。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增进高职院校对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了解度、促进了专业课程改革与产业技术进步的同步度、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对接度的同时,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因此加强学校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将行业企业纳入办学主体,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职教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推进供给侧改革,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职责与权利,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增强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进入农村就业与创业;采取“订单班”、“定向培养”、“免费培养”等激励方式吸引学生报考涉农专业,毕业后进入农村工作;对于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学生与社会人员,学校对其创业进行技术指导,增加其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阳.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23-30.
[2]张锴.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6):44-47.
[3]闫瑞.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逻辑必然、实践困境及支持策略[J].农业经济,2020(3):124-125.
[4]祁占勇,王志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困顿与实践指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107-117.
[5]祁占勇,王羽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行动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7-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