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琦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 611756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主题,对于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的媒介环境应运而生,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之挑战。本文围绕新形势下,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时应不断优化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利用新环境开展教育将挑战变为新机遇来顺应新形势的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1.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变化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1]。少数民族大学生感受到的外界环境,正是经过人为加工的拟态环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拟态化的环境更加凸显,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信息的遴选能力较弱,导致高校在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者在实施思政教育时,受到新媒体环境的极大挑战。例如,最常见的是他们通过不良网站、微博、知乎、BBS等社交网站或线上论坛来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和言论,甚至传播一些有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良舆论洪流,不断的从思想政治侵害学生,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
2.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受到挑战
思政课堂主阵地、校园文化营造、辅导员日常思想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等是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传统方法,长期以来,在开展高校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媒体传播下的的信息呈现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容易引发信息流,这对传统教育方法带来极大的挑战。
3.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和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新媒介的接受度、使用效果、信息的理解与运用等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方均带来新的知识和素养要求。虽然少数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条件等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相对小,然而在教育理念、教育质量及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学习压力,认知水平决定学生在多元信息流中,使用经验去开展判断性选择,缺少理性分析与鉴别能力。[2]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伴随着信息的爆炸,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而受到个人本身知识储备有限更易受到一些不法言论的影响与煽动,这对思政工作着带来了新的挑战;思政工作者较擅长课堂等传统思政教育方式,快速熟悉和接受网络和新媒介技术并充分利用新媒介开展教育工作是思政工作者的又一个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1.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环境,融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
从前文的解析中可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教育手段和路径受到挑战。隐性思政教育是对传统显性教学的重要补充,它能够弥合学生思政认知与个人实践之间的断裂,让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够在行为体系中得以体现和加强,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落脚点[3]。一方面要旗帜鲜明的办好显性教育,深入学生课堂调研,重视学生课后效果反馈,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注重课程内容的品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提升,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思考、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充分发掘隐形教育的潜力与资源,促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实效。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想引领贯穿于教学课堂全过程;少数民族辅导员等牵头组织心理活动工作坊,日常疏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困惑;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将理想信念根植于心,做好正面宣传,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大势相契合;开展特色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浸润实现育人成效,通过将育人环境、文化、活动灌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致力于体现时代性,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以不断地增强其实效性[4]。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开展工作要主动发现规律、遵循规律,新媒体时代要主动遵循网络育人的规律。网络育人是着眼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这一新形势、新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契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要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系统工程[5]。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完善网络育人体系机制。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主动占领网络育人新阵地,从全校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惑,提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浸润人心,育人无声。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性,通过具体制度保障,解决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促使工作开展有平台、工作成果有奖励、工作成就有认可,育人者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文化自信心,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坚持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决定了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推出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媒体平台,创做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各民族同学爱党爱国,相互理解,像一颗颗火红的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
3.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的教育
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到挑战,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必然要开拓新教育途径,加强个人适应新媒介环境,锻炼新思维,适应新语言,提升接收新事物的速度和主动性,同时,主动占领新媒介平台,利用新平台开展工作,思政工作者要主动去摸索新事物的规律,加强培训学习、反思总结,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育人者先自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时刻坚守教师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主动掌握新媒介技能,开设媒介素养通识课,通过课堂讲授新媒介素养;举办以提升媒介能力、传递正能量声音的网络文化节,号召少数民族大学生遵守网络安全法,争做好网民;营造校园宣传氛围,通过展示栏、宣传语等方式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于日常生活中传递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将网络安全观和网络道德观根植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环境,融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不断加强新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的教育是面对新媒体时代新挑战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张青红.互联网+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J].贵州民族研究,2017.
[3]尹章池.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J].中国民族,2013.
[4]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新华网,2015.
[5]白海霞.“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人民论坛,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交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XJXG201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