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孟亚飞
[导读]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孟亚飞
       北京高途云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是教师数学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长期成就水平息息相关。本文就数学教育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数学教育、解题能力、能力培养
       
       数学能力培养是在知识传授基础上的根本目标。笔者从长期的一线数学经验中发现,数学能力培养包含学习投入能力、基础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与应试能力四个维度。
       
       一、学习投入能力
       学生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对于未知都会展现出好奇和兴趣。但具体到学习上,每个学生体现出的学习劲头是不同的。从态度上来说,造成学习兴趣缺失一般有两类原因:一,态度正确但动力缺失。认为学习成绩很重要,也想考好成绩,但短期内暂时达不到,没有即时反馈的成就感导致兴趣缺失,缺少持续努力的动力;二,错误的认识。不认为学习成绩很重要,觉得自己有更“好”的想法,但往往投入不良爱好中。如果仅仅是一次测评,学生发现自己与别人差距太大,追赶无望就索性不追了安慰自己说“我今天状态不好”,偶尔为之的这样的自我原谅并不是坏事,它能保持学生的自尊水平。如果未加思考就给自己贴“我不擅长学习”这样的标签,往往容易导致放弃学习投入不良爱好,这也是很多学生发展出沉迷手机游戏等不良爱好的原因。
       从培养方法上说,第一类学生可以以学习方法为主,教师和家长主动干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规划,找回信心;第二类学生往往需要以他们的现有想法为主,依照现有爱好和想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作为学生,现在的人生阶段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有动力的行为来源于内在的积极态度和正向情绪,应注意的是尽可能避免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短期有效,长期会损伤学习的内在成就感。

       二、基础思维能力
       数学基础思考能力包括工作记忆能力、程序性思考能力、智力年龄。
       大脑处理信息和加工的能力,就是工作记忆能力。如果工作记忆能力不足,典型学习问题就是计算粗心、抄错数字、审题漏条件,无法注意和使用到题目细节。对此,训练心算可以有效提升工作记忆,从两位数、三位数加法,到一位数乘两位数,再到两位数乘两位数。
       程序性思考能力,可以简单理解为排序能力。排序能力在大脑中和语言能力基本是对应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核心,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就是解题思路的清晰度,直接影响学生做题的理解程度和独立能力。训练方法是复述一件事情的完成次序,诸如几项家务顺序安排等。
       智力年龄,小学数学思维题应该在学生的生理年龄上稍有拔高,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仅和目前学生水平持平,只能说在增加熟练度。解题中有阻力很正常,学生需要逐步掌握分析工具(文字、图表、算式三者转化能力)和思维方式(寻找规律和发现关联等)。
       这里提供两个训练原则,一是表达期待,信任学生,向学生表达他会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当学生不被信任,大脑就会因为压力,逐步失去学习的热情。二是不贴标签,类似“女孩数学就是弱一些”、“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不认真学”、“你就是马虎考不好”等等。当教师或家长给学生贴上了表现差的标签,学生自然就会丧失进步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或家长严厉指责学生时,学生大脑不会记得相应内容,只会记得当时消极的情绪,而很难认识到错误。很多时候,学生只是欠缺正确方法的指导和有效的执行。


       
       三、数学解题能力
       解题的本质是一个不断联想的过程,从大脑的知识系统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点或规律,把从条件到结果、联系已知和未知之间缺失的部分补上,从而达成逻辑闭环与做出计算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联想,这种关键联想的技巧:一是用条件启发思考,整理条件信息,在脑海中罗列与它们相关的知识;二是用特例启发思考,通过枚举绕过不确定,通过特例研究被条件遮蔽的本质规律;三是用问题倒推思考,反向思考分析。
       有的学生题目稍难就不动笔,畏难情绪严重,很多情况下不是题难,而是解题习惯问题。最核心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家庭中家长对学生的辅导养成了学生的依赖,这一点从小学二三年级起应该逐步减少,引导学生审题和思考,教师和家长要“忍住”不提示;二是解题习惯需要提升,常见问题有三种:“视而不见”,仅仅是用眼睛看条件,没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对应的数学概念;“见而不思”,转换成了数学概念,但没思考和已有知识的联系,无法找到解题思路切入点;“思而不动”,数学概念或条件相对复杂,需借助图表或简单演算才能找到下一步思路,学生往往不想动手尝试,想一步就看出解法。以上问题的改善涉及到数学学习的根本能力,转换能力——能否将文字、图表、公式灵活转换,转换能力越强,解题越顺畅。
       另外要搞明白的是,这是个难想到怎么做的题,还是个目前该学生水平想不到怎么做的题。前者是需要学会思考的模式,后者就是需要去学习新知识或者提升专项的解题技能。先说前者,学习中大脑需要有两个阶段的处理: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专注模式就像打开手电筒,将富有穿透力的光柱打在你所关注的信息上,专注力越强,所能吸收的信息越多。
       但只有专注模式是不够的,当在一个概念或问题上反复思考而无所得时,大脑往往需要一些更宏观的视角,将知识或问题与更宏大的知识库相连,获得新的灵感和方向,这个模式就是发散模式,就像是手电筒开始慢慢向高空飞起,照射更大的范围。要达到发散模式,需要适度放松,当学生放松注意力,发散模式就出现了。此时可以自由检索题目的关键词,在学生大脑的知识库中和什么联系,这种联系对这个题的解题是否有帮助。
       
       四.数学应试能力
       数学的应试能力非常重要。有学生成绩不稳定,看上去状态不错,但考完就是一团糟,真要挑也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就是让教师和家长感觉不踏实。单就考试成绩的忽上忽下的现象来说,笔者发现问题一般是出在中档题上。简单题只考察基本知识点,绝大部分学生都全对;压轴题因为逻辑线过长,大部分学生做不出来,这两类题目是不好拉开差距的。中档题指的是那种在知识点上难了一点的题目,在考试中最具决定性因素。在学习规划中,不能专做难题或基础题,应在基础牢固情况下,适当多做较基础题难度更大的中档题。好题不一定是难题,题的好,在于知识考查综合性强、解题方法应用灵活,这种题目要积累下来。做题在精不在多,做一道题有一道题的收获。
       另一个是准确率问题。往往教师告诉学生要细心认真,结果还是错很多不该错的。粗心只是表象,实质是能力问题:计算方法不熟或过程书写缺漏。计算方法不熟,初期训练看步骤,中期训练看记忆,后期训练看速度。初期训练严格按照计算规则,进行详细步骤书写,保证计算过程的完整;中期训练要逐步完成跳步,需对常见结果记忆,结合记忆完成跳步;后期训练则在此基础上开始提升速度,将计算过程内化为计算能力。过程书写缺漏的解决:第一,考试和作业计算不要跳步;第二,书写工整有序,并不要求多美观。前面提到平时训练可以跳步,但注意考试和作业中尽量不跳步;和学生明确,训练是为了提高计算能力,而作业、考试不是训练,是要追求结果正确而准确的。

       总而言之,数学的能力培养是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数学从业者需要长期坚持投入精力研究的内容,可以从学习投入能力、基础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与应试能力入手作为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孟亚飞. 数学教育中小学生解题能力培养[D].寰宇巨匠教育有限公司,2020
       [2]骆玉凤. 小学数学问题理解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8.
       [3]冷少华.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