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生运动心理障碍干预性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4卷第24期   作者:余波
[导读]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运动的主体

       余波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运动的主体,受自身和客观因素的制约,在体育知识学习和练习中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认识和掌握运动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对运动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克服不良因素的影响,对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运动心理障碍  干预  认知行为
       一、运动心理障碍的概念
       运动心理障碍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虑、紧张、沮丧、失意的心理状态。当运动心理出现障碍时,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减弱自我控制能力,产生消极行为,并有损人的心理健康。
       二、学生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影响学生运动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众多,但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形成运动心理障碍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生理因素。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性。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身体活动的肢体行为与大脑思维有机结合,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其中运动负荷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运动负荷过大,学生有畏难情绪,消极不作为的心理阻碍;女生经期的生理不适也是导致体育教学中心理障碍常见因素;运动损伤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能状况,而且会产生相应的紧张和恐惧。如在课堂教学中,遇到教师在授课一些难度较大或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上,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就表现为对困难、胆怯、失误的强烈焦虑,引起心理恐惧,这种造成的运动心理障碍尤其表现突出。
       2.心理因素。在体育教学中除了生理因素外,学生的某些不良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也会导致某种暂时的或长久的运动心理障碍。这是一种较生理差异更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和确认。如参与身体锻炼时由于知识缺乏,多数同学对竞技运动知识比较了解,但对身体锻炼知识的了解不够,掌握的很少,导致健身意识比较淡薄,产生运动心理障碍,消极的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不良态度是产生运动心理障碍的普遍因素。从生理学角度讲,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兴趣,并形成动机,然后去作为,活动目的越明确,意志力就越坚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明确,对体育练习抱着一种消极态度,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是一种普遍,缓慢而持久的。这是一种危害深刻、易被忽视的运动心理障碍。
       3.客观因素。体育教学活动大多是在室外进行,它受当地气候,学校场地和设施设备等因素影响。适宜的天气,充足的教学设施设备,体育器材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形成良好的运动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能自主的参与体育锻炼,教学中师生形成互动,提高学生锻炼效率。反之,会抑制锻炼情绪,甚至还会引起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或诱发运动损伤,造成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三、对学生运动心理障碍采取干预性策略
       米格雷(Midgley)认为,干预是“人们为了主动地创造变革而采取的一种有目的的行动”。因而,干预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针对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下降的现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运动产生了运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运动中消极成分大于积极成分。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对学生运动心理障碍进行干预,能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运动技能,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健身理念。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它对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在教学中,通过互助疗法,如安排学生组成两人一组,在教师统一组织教学下,同学相互纠正动作,通过增加接触来克服心理障碍。通过讲解示范法,提高学生模仿能力,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消除学习因掌握不了运动技术产生的畏难心理情绪;通过正强化法,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上多以鼓励、表扬学生为主,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到转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取掌握运动技能的成功感,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极的运动心理障碍;通过理性情绪疗法,在难度动作教学中,通过自身动作由差到好的转变,让学生的消极态度、对困难、胆怯、失误的强烈焦虑逐渐改变,达到消除学生的运动心理障碍。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育教学中学生既要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又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就必须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首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人体机能运动规律,安排运动负荷时一定要从小到大,秩序渐近,这样有利于人体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逐步承受,减轻生理上的不适应,从而防止或消除因运动负荷的超量和造成生理的不适感而产生的运动心理障碍。其次,要考虑学生的体质、性别及个体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原则,使学生承受各自最佳的运动负荷量,自发的参与体育运动,在愉悦,快乐的学习,练习中完成教学任务,获取运动后的成功感,这样才能防止或消除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运动心理障碍。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考核评价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学生运动心理障碍的诱导因素。教师如何考核评价学生,保持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利于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运动心理障碍。首先,我们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综合的评价。通过平常、中期、期末各个价段的测评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其次,在评价过程中,改进以教师为主体性的评价,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成多维主体也参与其中。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接受教育更加合理、公平,更好地促进个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心理运动障碍进行有策略的干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 卢红振,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成因及解决办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2
[3] 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M],张黎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