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窦娥冤》的现实意义 ——呼唤独立人格的塑造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刘金富
[导读] 《窦娥冤》作为一部揭露社会现实、
       
        刘金富
        昭通市镇雄县罗坎中学  657211
        摘要:《窦娥冤》作为一部揭露社会现实、感天动地、具有封建伦理道德的悲剧杰作。近年来,对其悲剧的研究视野也从社会悲剧拓展到悲剧性格,启发了人们对窦娥形象的悲剧意义的再认识。
        关键词:窦娥 悲剧  女性独立人格 塑造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污、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窦娥所处的环境可谓是“暗无天日的地狱”,但她始终对守节、尽孝等伦理观念,坚信不疑并照此去做,但这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信仰和实践却为现实所不容,窦娥不能、也不愿放弃这种信仰,这才是她与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遭到无情打击的根本所在,也才是《窦娥冤》这出悲剧具有长远生命力,并具深远影响的原因。此外,窦娥生长于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的土壤之中,其人格缺乏独立性、对生活的超越缺乏能动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缺乏创造性。尤其是在当时那个男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她不可能冲破男权意识的桎梏,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她的悲剧性。这一切,也就决定了其人格只能依附于其所信仰的封建伦理道德,是“依附型”人格。然而,虽然窦娥受尽人生的磨难,但她始终怀着坚定的信仰来“自主命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用自己的青春,甚至于生命向人类诠释人生的价值,最终达到对自身悲剧的超越。由此可见,她的悲剧不是由性格的缺陷造成的,而是由于道德上的完美和情感的坚贞,是道德悲剧。这对于唤醒人类的良知,呼吁社会维护社会的公正性,以及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塑造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就是通过对窦娥悲剧的探讨,以及其依附人格表现的分析,从而为现代女性独立自主性人格的塑造找到一条出路。
        (一)窦娥的“依附型”人格及表现
        窦娥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的典型。她的一生是悲苦的,同时其悲剧又是悲壮的。在她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性格,具备着我们民族争到头、竟到底的精神。这些,无不透射出其崇高的人格魅力。但因为其自始至终生长于宗法制度和封建专制的土壤之中,其人格范式也必然是其“主子”与“奴才”联袂上演的主奴人格结构。这也就决定了其人格只能依附于所信仰的封建伦理道德。具体表现在:
        1、人格缺乏独立性
        窦娥,作为一个被黑暗的吏治吞噬了年轻生命的弱女子,除了幻想让天公证实她的冤情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她多么希望她的冤屈能唤醒人类的良知,也让滥杀无辜的贪官污吏受到正义的谴责!于是,她呼唤“清官”来铲除邪恶,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窦娥冤屈的平反昭雪靠的是自己同父亲之间血肉之情,假若没有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正如前面所言,窦娥的反抗性,也只是她与具体人事的对抗,是理想人格与现实中不符合理想的人事之间的对抗,她不认为理想有任何错误或片面性,也不符合现有的秩序。由此可见,窦娥的人格缺乏独立性,具有依附性的一面。
        2、超越缺乏能动性
        所谓超越,就是主体对自身现状的不满足,就是希冀突破现实生活现状的进取欲望,也就是那种冲破自身现实条件去追求更高生活目的的行为和思想。面对人生中突如其来的种种苦难,窦娥遵从封建礼教,并强制自己从一而终。她从忍受、抗争走向觉醒,成为一个反叛形象,迸发出平日难以闪现的光茫。但是,这样的反叛、超越也只是在他者的加压之下,或者说自己已到了别无他法的地步才做出的人生抉择,而非能动的。由此可见,她的超越,本身相对安于现状,比较缺乏积极改变自身现状的能动意识,超越欲望并不强烈。


        3、追求缺乏创造性
        纵观全剧,窦娥对婆婆有活命之恩,而她临刑前仅要求婆婆给她烧一陌纸钱。祭一碗水粥,还请婆婆只当是祭奠自己的亡儿。由此可以看出,窦娥一方面充分感受了人世间的冷酷无情,一方面又渴望着人间的同情和温暖。但是,窦娥为什么要对自己的本能冲动严加防范,为什么要自觉放弃生的可能。难道不是渴望自己或者他者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吗?纵使她具有超凡的献身精神,但这也未免太让人费解了。
        (二)独立人格的本质
        “人格是人的一种文化生成,表征着人们的一种教养,表现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个性和人的力量。”纵使窦娥的人格是依附型的,但在她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铜豌豆式的人格个性,以及为正义而战的精神状态却值得后人敬仰。
        在《窦娥冤》中,所表征出的是女性独立人格的建构。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几千年的习俗、传统的沉积制约造就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权统治。封建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女性生育载体的自然属性日益强化,其社会属性即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性却被泯灭了,完全成了男人的附庸。在《窦娥冤》中,虽然她有着失败的婚姻,受尽人生的磨难,但她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来自主命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她坚持自己的选择,用自己的青春,甚至于生命向人类诠释人生的价值。然而,因其人格缺乏独立自主性,她最后未能战胜封建伦理道德,但这并非是对生命的妥协,而是对自身悲剧的超越,对自我的挑战,对人生的再认识。
        如窦娥的“节”和“孝”同样可以认为是另一面的独立。然而,她却不可能认识到人格的独立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纵使她在精神上获得了独立,但其同样不可能自由地超越自我。所以,在塑造独立人格时必须肃清现实人格中存在的形似独立实为依附的现象。
        独立人格强调人对自己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和人格赋予方向和意义,并能够使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服从自己所确立的人生目标。人格独立的人使自己成为中心,按自己的意愿,独立地塑造自己的人格,而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以外在约束和要求为尺度来衡量和裁剪自己的人格。现代人格的实质意义就在于它的独立自主性,只有实现独立人格,才能使个人人格获得健康、完善的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文化认同机制,改变中国传统对女性“无才便是德”的人格评判标准以及对独立人格的传统接受心理。旨在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调整并综合为一种凝结人类整体利益的文化形态,从而使现代女性人格塑造的实践拥有一种健康自觉的人文精神,以期引起社会对塑造独立人格的重视。
        我们说,一个社会由于人们的身份、地位、遭遇等方面的不同,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所以社会上总是存在着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像窦娥和蔡婆那样的人。为此,在推崇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当这些弱势群体在他们遇到困难与遭到不幸时,需要的是社会的更多帮助和关爱,需要维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同时,更需要她们自己改变自己、自己塑造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此外,一个社会,只有当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为他们具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生活于社会安全网络之内,才会普遍地认同他们所处的社会,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社会和谐才具有可能性。
        因此,独立人格,尤其是女性独立人格的塑造,既需要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又需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更需要女性自身的不懈努力,而窦娥是中国封建伦理制度下贞孝的典型,借助其人格力量的彰显,唤回道德和良知,呼吁社会维护社会的公正性,以及潜藏于社会反抗背后的独立人格的塑造,才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永恒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赵继伦.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关于中国现代女性人格塑造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42.
        [2]崔红丽.独立人格与现代人格塑造[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1: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