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文化意识”的单元式课堂设计 ——以北师大必修二Unit 5 Humans and Nature为例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栗圆圆
[导读]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

        栗圆圆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
        自《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英语教学的目标就从培养知识、能力过渡到培养素养。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与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一定的相似度,比较容易把握,但如何培养文化意识却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素养的定义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4-5页]。这一定义看似与上一版本课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近,但存在很大差别。从定义上来说,它从单纯的价值标准上升到对学生日常行为、品格的综合性描述;从定位上来说,它从课堂的成分上升为课堂的价值取向。这意味着,如果教师依然坚守以前的教学方式,围绕知识与能力开展课堂,将价值观培育作为课堂可有可无的成分,必然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模式,从核心素养出发设计课堂。
一、文化意识素养在中学的培养模式
        从课程标准的定义来看,文化意识包含了对文化本体以及对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认知和态度。包括了解、认识、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并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课堂中,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教师应将文化意识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在实现智育的同时,将目标指向文化意识培养。这就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衡量文化意识培养的达成度?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向尝试。
        第一,从技术上来说,课堂的侧重点应改变。过去,英语课堂的语篇被肢解为单词和语法,学生不断地记忆词汇、句型、语法,忽视了语篇的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树林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培养文化意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真实的英语语境并帮学生融入这些语境。一旦教师以构建语境作为课堂的出发点,其课堂目标自然就会发生变化。如下文即将探讨的北师大必修二Unit5 Race To The Pole一课,其课堂目标就可以设置为在获取语篇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和推断导致Scott探险队失败的原因,进而评价Scott探险队的失败,分析探险队成员在面对困难时体现的品质。学生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前准确掌握单词、语法,进而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在表述观点时,学生又可以将知识与能力内化。
        第二,从实效性来说,培养文化意识是长期任务。理解、认同中外文化,并能有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是难以定性描述的状态,很难说学生在学完某节课后完成了这些品质的培养。因此,文化意识素养培养应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步完成。但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半个学期、一个学期都不知道学生到底达到了何种水平,是不利于教学的。因此,我们必须每隔一个阶段设置一个观察点以了解学生的素养水平。笔者认为,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动态地依据课程的完成情况选取观测点,可以较好地了解素养培养的完成度。

因此,我们应将文化意识素养培养这一长期任务细化为若干单元,有针对性地设置阶段性任务。
二、以单元式课堂培养文化意识素养
        以上讨论了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模式,下文中,笔者将以北师大必修二Unit5 Humans and Nature为例介绍单元式课堂设计。
        本单元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展开。第一课A Sea Story讲述了的三位渔夫在风浪中侥幸逃脱的故事,给学生传递敬畏自然力量、遇事沉着冷静的价值观。第二课Professional Rescue Team讲述了汶川地震与尼泊尔地震期间中国救援队的使命,展示了敬畏生命的意识。第三课Race to The Pole叙述了组探险队员在Amundsen和Scott带领下,角逐争先到达南极点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为了追求理想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第四课How to Survive an Earthquake介绍了自然灾害中人的自救行为,向学生传递了自救的方法和乐于助人的真善美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一单元,不难意识到面对自然,不论中外,人的敬畏心理和探索热情都是相通的,在探索的过程中,所呈现的责任感也是类似的。这样,课堂培育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自然就实现了,而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也能“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具体到课堂,笔者将本单元分为10节课,这十节课围绕文化意识素养培养任务建构,兼顾知识、能力培养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第1课时以Topic Talk导入主题学习,将单元作为一个整体的主题语境,激活学生关于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动的已有知识及情感态度,为后续单元各课的语言学习和意义探究做好铺垫。第2、3课时学习Lesson 1 A Sea Story,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感受主人公及其兄弟在漩涡各个阶段的主要经历和心理状态,并运用由when、where和why引导的定语从句介绍自己的一段特殊经理,从而产生共情,为提升跨文化认知做初步准备。第4、5课时Lesson 2 Professional Rescue Team基于听力语篇。学生的任务是在听取语篇的基础上,复述中国救援队的使命以及两次救援行动,最终讨论并总结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行为和精神品质。任务最终落在“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得到相应训练。第6、7课时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是本单元的重点。通过前述课堂的铺垫,学生对人和自然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依然是停留在人面对自然灾害这一被动层面,学生尚未意识到人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也没有体味到人应当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这一重大命题。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详细分析,能够感知探险家勇于探索自然与恶劣自然条件作斗争的精神,并学会坦然接受成败,这两课的设计指向了“学会做人做事”。第8、9课时Writing Work Shop A Brochure是围绕主题,以写作为手段的文化意识素养训练,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既能深化前述文化意识素养,也能充分训练课堂中贯彻的知识与能力。第10课时Viewing Workshop How Big Is The Universe?是提升训练,学生通过观看视听材料,将文化意识的范围从人类社会扩展到宇宙视野下的人类文明。
        综合以上,不难看出,笔者的教学设计脱离了传统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的课堂,而是将文化意识作为课堂设计的基石。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衡量学生的素养达成情况,从而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