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在地单元化校企融合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徐齐帆 刘显成
[导读] 本文试图通过在地单元化模块的实现路径和校企深度融合的指标体系建立

        徐齐帆 刘显成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在地单元化模块的实现路径和校企深度融合的指标体系建立,以任务分解,信息化技术推动的教育线上线下组合和群体对位关系的建立,探索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方式,实现后疫情时代教育方式的更新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校企融合 在地单元化 路径 后疫情时代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深化“引企入教”迫在眉睫。2020年,新冠肺炎严峻的疫情防治形式,对国家的教育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给原有校企合作方式如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带来了极大限制,需要寻求应变的新路径。
        帮助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走出当前疫情影响的困境,探索目前双方合作过程中如何达到深度融合,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贏,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建立高校与企业在地化单元模块,将资源汇聚到一个区域创新平台,重构流程对联盟内部各类资源进行配置、激励,在分解任务的过程中促进融合的深入。
1.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背景
        1.1疫情需要空间限定
        疫病及其他与人类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风险必然在全球范围长时间存在。重大疫情下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本质,是城市通过以“空间”换取“时间”,利用城市空间的合理控制延迟疫情扩散的时间。“空间分离”一定程度限定了社会性行为,但同时为不同群体以其它方式结合提供了在地可能性。校企融合也能从物质载体优化的角度,把握重构流程的契机。
        1.2信息技术带来范式转变
        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资源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这一趋势带来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新范式。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已经奠定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以区域为单位的隔离生存与线上学习,为解决疫情下校企融合的问题和痛点提供了新手段。
2.在地单元化校企融合路径
        2.1重构流程,建立在地单元化模块
        改变以往校企融合以功能定位优先的原则,在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中,重构校企融合的空间梯级,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形成“X+X”的分形网络。使合作需求首先能够在一个有限的局域空间范围内得到基本满足。


        在区域内科学、有序地组建多校联盟,从高校教育侧创建共享机制,尤其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大学城),从顶层设计上加强高校教学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优势学科、大学图书资源、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课程教学资源在校企融合中充分共享。实现高校更强大稳定的服务平台搭建。
        校企融合在地单元化本质,是在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把各种教育要素复杂而有序地在一定空间中链接与合成。校企融合的两端——多校联盟平台和多主体企业联盟平台,以供应链为依据,主动获取校企融合的需求信息,双向集中对科研、人才、实训和办学等全面负责,实行从头到尾的双主体全过程管理。实现产出的“校企双生”。
        2.2解构任务,推进非线性融合   
        把校企融合过程中,科研协同、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合作办学为核心的任务进行合理的分解优化。按层级分解专业范围内相关任务,将总体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层次清晰的、相对独立的子任务;按模块式分解职业能力相关任务,即将关系紧密的任务归类为任务模块,以定量分析来判断任务之间是否有依赖、递进或耦合关系,拟定操作先后顺序、任务之间支持度量,实现非线性的深度融合。
         疫情产生放大了空间危机,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打破了原来校企之间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时空组合。
        校企双方进行数据平台、虚拟技术和程序开发,部分替代车间或实验室建设;同时高校在理论教学和企业实景呈现中以制作慕课、微课等形式,突破原有模式的封闭性,摆脱固有的场所、师资、设备、环境等条件;借助智能化手段扩展资源,在原有教学系统之外,建设小规模、个性化、深层次的私播课(SPOC),扩展自由发散的教学资源。在一定区域内,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教学时空关系变得开放自如。叠合空间的物理性能和互联网下的虚拟特征,形成灵活多变的校企融合。
2.3开环设置,形成群体对位关系
        开环系统,把模块构建成校企融合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在地单元化模块的边界设置成半开放的状态,任务执行中容纳异质单元模块的渗透融合,让不同的教学内容、科技信息透过单元与单元的相互作用进行传递和共享;开放边界,让多校联盟和企业联盟平台的两端处于生长状态,与区域外部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制定弹性灵活的合作制度,例如允许学生和校企双方自主选择授课时段、阶段性评价学业进程,进而开展实质性的跨校企选课和考核互认机制。
        在地校企融合方式需形成“群体对位”。专业和职业对位,把教学产品对位市场商品,产业运营对位课程开发,实现校企共同利益;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与教育工作者对位,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在娴熟掌握教育技术工具中起到关键作用,包括掌握数字工具和资源、批判获取信息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才能保障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体系顺畅有效;教与学的对位,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从单一线性发展为自由链接。需要学生在碎片化的知识中,主动去寻求知识生成和建构的逻辑,建立教与学的新型对位关系。
3、总结
        试图通过高校和企业组建““X+X””的区域单元,建立疫情后校企深度融合的合理路径,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湖北省级教研课题:基于“创新与实践并行”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72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