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丁立祥
[导读] 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丁立祥   
        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
                                                           
        摘要: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数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十分活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情与现代化教学指导,对小学数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以创新性思维对问题加以探究,从而对数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更好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创建活跃的课堂氛围
        根据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探究结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情绪与课堂氛围存在密切的关联,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往往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思维活跃性,强化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反之,则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参与主动性十分有限,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根据这一研究结论不难发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处于活跃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让充分展现教学的民主性,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惧心理,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敢于表达自身的见解与认知,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树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自信心。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练习课,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观察:1/3+1/4、1/6+1/7、1/10+1/11……我不用通分马上说出答案,学生感到很奇怪,接着我马上让学生举例(分子是1,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我都可以不用通分立即说出答案,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激发出來: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快说出答案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得出这一类题目的快速解题方法的欲望,即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母相乘做分母,分子就是两个分母相加的和。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总结计算方法,找便捷之路,激励了创新愿望,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二)对学生好奇心加以有效利用
        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内部动力,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问题来进行的探索活动,要给予鼓励和启发引导。即使有的问题提得离奇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指责、嘲笑,否则会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知道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他们经过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结果。这些事例会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发展思维。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从小抓起最为有效。生理学家指出:年龄越小,思维定势越小,越容易培养创新能力。所以小学阶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想象是创新的核心,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一个问题想出多种答案,多种方法,敢于想入非非,异想天开。

如在教学中推导圆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几等分的圆形纸片和剪刀,让学生动手剪拼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再从它们的面积公式中推导圆面积公式,从而得出不同于课本的知识,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探索中创新能力得以促进,并感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发散性思维培养
        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较灵活的学习素材,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妙,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彻底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爆发出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思维结果。如上练习课时,老师出示一道计算题:1/2×1/3+1/3×1/4+1/4×1/5+1/5×1/6+1/6×1/7+1/7。大部分的学生都把含有共同因素的两个乘法算式结合再提取公因数,但这样仍摆脱不了通分过程。个别学生脱口回答等于1/2。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中规律,即把乘号全改为减号。这种方法在班级引来一片反对声,大家开始讨论,理由是“两数相乘,不等于两个数相减”。个别学生别出心裁的演算技巧,却揭示了新颖的解题手段,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深度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根据现代创造学理论可以明白人都具有不同的创造潜能,在后天的学习中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发。以现代教育学观念来看,个体所存在的潜能与创造力都是无穷的,普通人与人才的差别并没有绝对的限制,而是需要从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效果来看,当普通人的创造力潜能得到开发后,也会成为专业化人才。基于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经验与认知能力,进行创新化思考与创造,让学生可以干预打破常规,在创新中寻求多元化的解题方法,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提供科学的土壤。
        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与创新尝试,根据科学的知识经验寻求新颖且具有创造力的解题方法,通过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从而在探索中强化成功体验感,在感悟数学学习魅力的同时展现出自身的创造力,真正的从内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创造力培养,让不同的学生群体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促进整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四、运用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问题情景设立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立足于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实学情,设立科学合理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在思考中对既有知识经验加以利用,从而拓展出新的知识认知,以此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需要深化对问题设计的认知,避免盲目拔高或是问题过于简单导致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影响教学效果。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问题情景构建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堂参与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活跃性对问题加以思考,以积极主动的自主思考强化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实践活动中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习的内在核心是实现学以致用,学生需要将学习中获得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为学生创设实践运用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深度开发学习潜力,集思广益,强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在互相交流探究中优化自身学习认知,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来看,部分教师为缩短教学时间,给予学生的实践活动时间较为有限,或是过度干扰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对于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都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基于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深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认知,为学生构建科学的实践平台,以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
结语:小学数学是学生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针对性创新能力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能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教师应当树立现代化教学理念,深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英萍. 结合行知思想,培养小学数学创新意识[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20(8).
[2]严杰勤. 探索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路径[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4):156-156.
[3]陈平. 关于培养小学数学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策略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1):0078-00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