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有乐,享是欢 ——幼儿植入分享行为的研究策略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王天琪
[导读] 分享行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友善表现
                
        王天琪
         杭州市余杭区微时代幼儿园 311000

        【摘要】分享行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友善表现,在幼儿的群体交往和社会关系里,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仅体现了人性身上的美好品质,这种社会性的关爱与友好更是让在群体中的个体感受到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性。研究表明,由于独生子女比例增高,绝大多数幼儿都缺乏分享意识,部分幼儿并不愿意和他人共享,事事都想独享。幼儿对分享意识的薄弱影响了其早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发展。这常常与幼儿的低下的认知水平、过度偏爱的成长环境、忽略性的家园教育等因素有关,对此本文提出了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种有效策略。
         【关键字】幼儿分享  分享行为   分享意识  情感体验   

        一、分享行为在幼儿身上的体现
        分享意识是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乐于将喜爱的事物、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意识。幼儿的分享行为则是幼儿通过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来亲近其他群体,包括情感分享和物质分享,是一种较高层次克服自我的亲社会行为。
        二、幼儿的分享行为现状及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连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则要求培养幼儿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因此,分享行为在幼儿早期社会交往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无论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幼儿在群体社交时都能够更加快速的打穿友谊的第一线。
        家长过度的爱和放纵更加促使独生子女的幼儿们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态,在他们的世界中自己享有优先权,习惯于众人环绕的他们,忽视在社会群体中需要顾及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由于他们纯澈心灵未经雕琢,在面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时,常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以及好奇心。当有其他小朋友想要一起吃,一起玩闹时,缺乏分享意识的幼儿就会开始护食护具,排斥与他人共用同玩,一般还会有动作上的抗拒。在集体生活和团体协作游戏中,此类幼儿也有相似的举动,有甚者会因不愿意分享而哭闹,用手抓挠、用脚踢打其他幼儿。因此在早期幼儿的教育中,幼儿教师需随时观察、随时引导、随时帮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和他人分享”显得尤为重要。
        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表现,研究表示有分享意识的幼儿在身心健康和社会行为上比同龄的其他幼儿表现的更为成熟,乐于分享的幼儿在群体生活中适应力更强,也更受他人的欢迎。幼儿因其特殊的年龄特点和社会经验,在其与同伴交往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薄弱的情况下,会出现出自私自我、霸占独享的表现。不愿意分享事物也影响了幼儿早期的社会交往和集体生活,对幼儿早期的社会心理造成了伤害,幼儿教师则应该加大关注,多加引导,对此类幼儿要更加关心,更加细致。
        三、幼儿分享行为植入策略
        培养幼儿良好分享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印度古谚曾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之说。分享何尝不是一种慷慨与关爱并行,快乐与感恩同在的美好举动。古有孔融让梨,今有幼儿分享。精神的富足是孩子幸福成长的主因素,在分享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乐趣与真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将幼儿分享意识植入其心,让分享行为逐步在他的心里扎根。
        
        (一)打基——树立分享意识
        分享是一种行为,幼儿的行为受其观念的支配,所以刻意的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是第一步。幼师在早期培养时应该多做此类的活动,如分享下午点心,分享玩具,分享图书。在其他活动时,可以将劳动成果分享和展示作为末尾环节。同时在课程中传达平等,多交换,与他人多活动的意识。在主题班会当中可设立如下情感交流:亲子交流分享欢乐会,或是幼儿分享故事会,幼儿分享图书会。组建此类活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分享意识,让幼儿体会到分享喜悦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

在引导的过程中,幼教应该要多注意通过观察和重复多次后幼儿的意识有无发生改变,谨记与幼儿分享的行为必须是平等的并具有可发展性。若幼教在分享过程中发现不愿意与他人共享的幼儿,要循循诱导,正面和侧面都要兼顾,用轻柔的语言感化幼儿。
        (二)固本——建立平等和睦的环境
        分享是一种关爱,是一种奉献。用儒家的角度来刻画分享,分享就是“关爱他人,奉献自己”。幼师应在生活中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在家庭中幼儿的成长环境,避免孩子在过度的溺爱下成长。并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强调一视同仁的平等理念。不平等的分享会让一个渐渐接受分享的幼儿产生难过,伤心的情绪,有甚者还会自责抵触分享。幼教要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教育机智地加强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深入指导,发展他们的同理心,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如轮流参与分享,共同协作分享,在群体的生活里发展个性,减少过度关注过度偏爱的情况,以免养成“公主病”,“王子梦”等情况。
        (三)育培——树立良好正确的榜样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有样学样是家长的日常行为潜移默化的放大镜。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以帮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分享品质。幼儿在心理行为和表达情感上依赖于父母形象,家长应该在适当时机提醒、示意孩子友善分享,接受他人礼物时有礼貌的道谢。家长也不要刻意去提醒孩子,“做好自己别管他人”,“不要把自己东西给别人会丢”这样的观念常常会使得孩子在小事上分彼此,变得不再与人善交。古有言传身教,孟母三迁便是如此。有一个良好的榜样,幼儿在精神品质上也会向榜样靠近,精神上成长了,其行为举止也自然会成长。幼教除了对幼儿日常的课程进行指导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互动活动来提醒家长关注和理解幼儿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特定心理问题,并及时于家长进行沟通,给家长细致的指导和建议。一些离异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创伤也应该及时的和家长沟通,避免孩子在早期因家庭的不完整而产生不可逆转的内向性格。幼教在幼儿在园的生活中,可以组织特定的活动,增强幼儿的群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幼儿构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弥补儿童在情感、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缺失,避免其忽略性的家园教育给幼儿造成心灵不可磨灭的伤害。


        四、结语
        在和谐的环境下学会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体会欢乐。在幼儿分享时能够让他们分有乐,享有欢,让幼儿从小养成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让幼儿浸泡在有爱的和谐环境里,让他学习周围人的优点,才能为他的思想品德人格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分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拉近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幼儿在分享式熏陶下成长,一方面幼儿赢得玩伴、初步学会如何建设自己的社会关系,找到自己存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价值,感受到分享带来的欢乐,体会到更多的真诚、关爱,从而帮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地基。
        
        
        参考文献
        [1]胡珊, 汪卫红. 学会分享,收获快乐——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 教育, 2016(9):00283-00283.
        [2]卞秋艳. 有一种快乐叫"分享" ——浅谈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 青苹果, 2017(8).
        [3]李忠.围绕《幼儿生活守则》构建幼儿园养成教育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6(04).
        [4]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5(06).
        [5]任虹霏. 3-6岁城市幼儿分享的特点及培养[D]. 沈阳师范大学, 2014.
        [6]肖珊.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及教育策略[J]. 吉林教育, 2018, 000(018):P.109-1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