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华
南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大小学 536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与推广,中小学教学的开展形式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承载形式,也在这一变化中面临着变革的挑战。校本课程为欧美发达国家所开发,在实现教育“以生为本”,加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互作用关系的教学发展方向上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近几年也愈加受到国内教育者的青睐。本文对校本课程展开了大体的介绍,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思路,以供借鉴。
关键词:校本课程;传统体育;手工剪纸;书法写字;校园舞蹈
前言:新课标的提出让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也开启了教育领域对于课程设置的新的审视。在以往的教育中,中小学基本都沿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共享一套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没有新意,施教者与被教育者缺乏个性化的连接纽带,显然无法满足新课程标准对教育目标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校本课程虽开发于欧美发达国家,但作为前沿教育形式的一种,它的应用对于国内的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需要各地教育机构、施教者结合传统文化或地方特色加以改良,进而广泛地应用到当前的教学当中[1]。
1校本课程概述
校本课程为欧美发达国家所开发,在上世纪70年代广受重视,其产生扭转了传统课程设置灵活度不够的发展瓶颈,通过贯彻“以生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和对施教者在课程开展中作用的强调,自上而下的周期性课程开发模式得以转变为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等发展所需要的模式,以此模式设置出的课程更贴合于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于当前的新课标推广而言也更加契合。校本课程其实并不是指某一种课程类型,将其归类于课程管理的某个方面更符合其定义,这也是其成为我国正处于形成过程中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的原因。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种制定形式:一是将传统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化,即通过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进行改变和补充等再加工,令课程得到丰富;二是由学校自主开发新课程,通过对学生发展需要的科学评估和对当地资源的融合,让课程设置更加有利于“生本位”教学的实现。
2校本课程开发要点
2.1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目前的体育教学仍以竞技体育训练为主,而缺乏了对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缺少深层意义的赋予,这使得学生开展和学习体育训练的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十分不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进一步形成和综合素质更好的提升。对此,我校教师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对三、四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开启了民族体育项目融入课堂的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其教学目标围绕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民族体育项目和提升学生在民族体育竞赛中的参与积极性这两项来展开,主要开设内容有三人板鞋、抛绣球、踢毽子、滚铁环等。通过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评价可知,这类融合了传统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进入到课程设置中,不仅能对学生的体能起到预期的提升作用,还能增强学生审美、意志力等诸多品质,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可带来有效的推动作用。
2.2手工剪纸校本课程开发
手工剪纸作为广西本地的一项传统民族艺术,接连出现在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当中,可见其在地区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中的重要性。相关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资源对当前的教材内容施以科学合理的扩充,以民族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师文化修养,打造特色创新学校办学思想这三个方向为教学目标开展对应的教学实践,以让传统民族文化在教学中发挥出更多层的作用[2]。对此,我校教师将单色与套色剪纸技法的教学分成剪纸知识与作品欣赏、纹样识别与基本技法、单色剪纸技法与创作、套色剪纸技法与创作这四大内容板块,通过在五年级两个班级的实践,学生在艺术审美、动手能力和文化领悟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而学生的作品最终安排在艺术节中展示也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书法写字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设置不仅仅要针对教材中没有的内容进行资源搜集与扩充,还要对已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新的思考与审视,并加以改革,以令其能够符合新课标的发展要求,最终对教学改革的推进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3]。例如硬笔书法教学固然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因科技社会互联网的加入,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的使用导致人们硬笔书写的应用逐渐削弱,如不加以传承,则必然会成为新课改的阻碍。对此,教师考虑将考试用笔——水性笔作为硬笔书法教学的改良版对学生展开实用的日常书写训练,如此,不但发挥了书法教学的作用,更为学生的书写质量提升提供了促进。且硬笔书法的学习不仅能在学生书写质量的提高中为其带来卷面成绩的提升,还会通过一笔一划的练习对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产生正面的推动和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具恒心和毅力,从而令其综合品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4校园舞蹈校本课程开发
校园舞蹈的开发是基于校园体育运动与文化建设融合的一种校本课程形式,其开发增进了各科教师的参与合作,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作为学校的特色,校园舞蹈校本课程的开发还能满足学校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相较于传统的广播体操、课间操而言,校园舞蹈显然更能体现校园环境建设的艺术性,它的开发不仅有助于施教者审美的提升,更会激发起学生对于校园课间操锻炼的积极性。对此,各个中小学应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实过程中加强对校园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度,通过强调音乐对学生审美的提升、舞蹈对学生体质的促进以及校园舞蹈的独创性与新颖性,制作并推广一曲能够千人同舞的校园舞蹈,并通过集体学习使其成为学校的一大教学特色。
3结束语:综上所述,校本课程作为新课标推行的必要辅助内容在课程多样化开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各个中小学校除了对传统教材采取选择、拓充等改编,以令课程设置更加个性化外,还应积极自主设计开发课程,让学校教育与地方特色(以及民族文化)实现充分融合,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课程设置能够在其灵活调节中为当前的课程教学赋予更加丰富的教育功能,对此,各个学校的施教者也应充分借鉴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以在拓展教学形式的同时为文化的传承带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婷. 基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探索——以拉萨市实验小学藏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031(01):148-153.
[2]刘惠莹. 开发剪纸校本课程的探索与思考[J]. 教育, 2018(043):90-91.
[3]龚尽冬. 墨香浸润童心 书香陶冶性灵——江苏省靖江市城中小学书法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探究[J]. 江苏教育, 2016(61):44-46.